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农职论坛 |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情定“三农” 书写传奇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情定“三农” 书写传奇

作者: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信息网    发表于:2013-4-23

 在京郊大地上,提起“三农”服务,许多人会把话题转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该院学生作风踏实、肯吃苦、上手快、可塑性强,毕业后在较短时间内就成长为技术骨干、生产主管和营销主力,并有多名毕业生进行创业且小有成绩。每年的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9%,位居北京地区高校前列。

 多年来,该院以“立足京郊,面向首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和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而享誉京郊,名副其实地成为北京农业职业教育的忠实守望者。在北京13个郊区县,处处有该院科技挂职服务团队的身影,在全市185个乡镇,处处留下农职学子的足迹,已有54年办学历史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始终以行动向首都诠释着职业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深入农户,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大兴区大大小小的养殖场我基本都去过,给他们推广技术,及时解决一下牲畜的病情,都成老朋友了”。该院的郭秀山老师深有感慨,“通过挂职服务,从农户那里找到的课题更实用,讲课更有底气。”郭老师研究并推广的土著菌发酵床生态环保养猪技术实现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从源头上解决了养猪业环境污染问题,掀起“养殖业一场革命”。

 大兴区礼贤镇河北头村聚贤猪场的贾凤强说:“郭教授义气,遇到啥问题,一个电话他就会赶过来。”于伐镇石伐村红达养殖场苏洪生说:“生态环保养猪的发酵床菌种在市面上每公斤卖20-30元,郭教授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才7-8元钱,又便宜又好。”

 “通过科技服务,我们的舞台一下就从三尺讲台被拉到了田间地头,既为农民做点实事,也锻炼了技能,明确了新的教育理念。”擅长医治牛羊病的侯引绪教授说,“我们改良的‘肉绵羊一年两产技术’已在北京、黑龙江、山西等地开始推广,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今年将在享有‘中国小尾寒羊之乡’美誉的山东济宁进行推广……”

 从2005年起,该院共派出科技挂职服务团队8批100余人,在“三农”服务中渐渐形成特色,产生影响。“我们就是要建立一种良性的运作机制,搭建学院与‘三农’服务的平台,让‘养猪不再臭’、‘产品网上销’、‘法律进农户’、‘草莓立体种’、‘奶牛增吨奶’成为现实。”该院党委书记崔砚青说,“我们号召广大教师利用专业优势,把农业技术直接带到京郊农村,真正服务农民,服务农村,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难题。”

 该院始终坚信,情感是学院参与“三农”服务的纽带。在2012年“7·21”特大暴雨过后,该院在第一时间分别组织技术团队赶赴房山区,针对受灾最为严重的十渡、韩村河、琉璃河、长沟、佛子庄等乡镇,及时开展灾情勘察统计、疫情监测、消毒防疫、技术培训和生产恢复工作,并结合应对暴雨灾害的具体实践及时总结编写生产自救技术手册发到农民手中,尽全力帮助农民减少损失。

  聚焦“三农”,实施“五个一”主题服务工程

 “三农”孕育了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也滋养着“三农”。用崔砚青的话说,“京郊农业需要后继有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农村是农业院校生长的土壤,只有双脚真正走进农村并为之服务,才会真正体会农业的魅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责任和志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把“三农”服务当成了自己的分内事。

 多年来,该院坚持“立足京郊,面向首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积极为首都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做出贡献。该院通过实施“五个一”主题服务工程,使专业骨干输入到“镇”,优秀人才输入到“村”,科技服务输入到“户”,把农村实用技术带到“田间地头”,成为京郊开展科技服务的主体力量。

 一是选派一批专业骨干挂职服务。该院本着“专兼结合、服务主导、院区合作共建”的原则,选派100多名专家、教授、专业骨干到20多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科技、信息、培训等综合服务,为13个区县引进重点示范推广项目70项、实用技术110项,完成了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万人次。

  二是带动一批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引领青年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把最新信息、实用技术、发展动态等直接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问题为导向”作为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新方向,仅生态养殖、奶牛技术、果树专家门诊三个项目,近两年获得专利申请2项、研发成果4项,形成5个规范性技术规程,编印12种实用技术推广材料,发表论文39篇。

 三是推广一批农村实用技术。该院着眼于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以“十项技术进百村”为主题,以组建“专业化服务工作室”为抓手,整合院内外服务资源,研发出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现代种养殖新技术106项,并围绕温室蔬菜、温室枇杷、葡萄草莓立体栽培、林地食用菌、野生蔬菜栽培和奶牛、蛋鸡、生猪养殖等专业技术开展了重点跟踪服务。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多个专题片,并在《科技苑》栏目向全国播出推广。

 四是培养一批农村乡土人才。面向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生产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开展“基础+技能”的培训;面向大学生“村官”开展岗前和岗位技能专题培训;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妇女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目前培训人数已经突破33.5万人,其中8万余人取得职业技能证书。

 五是建立一批校外“产学研服”基地。本着“共享、互补、发展、双赢”的原则,与区县、乡镇、企业之间进行广泛的项目合作,联手建立产学研服校外基地90多个,累计有1.8万人次学生在基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该院与平谷区政府、北京市南郊农场、北郎中农工贸集团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实施园林绿化规划、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10个特色项目服务。该院还充分发挥地处房山区的地缘优势,先后与该区长阳、琉璃河、佛子庄等乡镇开展“院乡共建”合作,助力当地产业转型。

 通过创新“三农”服务模式,开展技术推广服务,为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管理干部、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获得9项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专利,项目服务农户总计3万多户。

 该院的“三农”服务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授予“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北京市支援山区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北京新型农民培养先进单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以及“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等称号;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等荣誉,并被列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三次跨越

该院于2001年6月在原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和原北京市农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是北京市唯一一所独立设置从事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综合性院校。2002年以后,学院先后合并了原北京市城乡建设学校和原北京八一农业机械化学校,形成了“一院四区”的办学格局。

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1268亩,总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04亿元,全日制在校生总数6062人。下设园艺系、畜牧兽医系等9个系部和机电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园艺、园林、畜牧兽医、动物医学等39个高职专业,以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3个重点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形成了种植类、养殖类、食品加工类、农产品营销类等特色和优势专业群。

此外,该院还附设北京市农村实用技术服务中心、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北京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北京农业职业教育研究所、北京市委农工委党校等培训和研究机构。

该院成立后快速调整转型,进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快车道,于2005年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2008年再次抢抓机遇,申报了第三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该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经过三年建设,2011年顺利通过验收并被评为“优秀”,实现了学院发展史上的三次跨越。

经过示范校建设,该院获得了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专业内涵和科研水平,构筑起了专业、人才、产学研协作的新高地。

该院紧密结合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从“绿色北京、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的战略高度,提出“坚持以农为主,做优种植类、养殖类专业,做强食品加工检测类、农业工程类专业,发展农产品流通类专业,体现都市性,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进而主动调整专业设置,新增都市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等8个涉农专业,调整绿色食品检验、园艺园林、畜牧兽医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内涵,增加设施园艺、观光园艺、绿色养殖、宠物养护、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教学内容,形成现代种植类、绿色养殖类、食品安全类、农产品营销类等都市农业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更加适应北京“大城市、小郊区;小农业、大功能”的需求,使学院的办学定位更加清晰准确,都市农业特色更加鲜明突出。

校内实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建、改建了彩色苗木繁育中心、园艺植物优新品种示范园、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宠物驯养中心、动物胚胎移植中心等8个能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综合实训基地,使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达到37个,其中,拥有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市级实训基地,各类实验、实训室156个,形成了“校中有场、场中有园、园中有景”的教学科研环境。以种禽繁育中心为代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已成为拥有祖代种鸡、父母代种鸡、孵化、饲料等在内的系列化的、产业集团,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院校校办明星企业”、“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校办企业”,其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拓展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

校企合作全面深入,形成稳定长效机制。该院与330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已形成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互派互聘技术人员,共同研发技术与产品的长效合作机制。与北京首农集团进行的学生订单培养、员工专项培训、联合举办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同实施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等全方位、深层次、重实效的校企合作,已成为北京职业教育的亮点。

依据农业生产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院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要求,形成了院级、市级和国家级三级重点建设专业体系,创新性地形成了“植物生长周期循环”、“岗位轮动”和“1-4-1”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引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了“任务导向”、“模块设置”、“岗位化”和“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课程体系,建设60余门精品课程。

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目前,学院有教师416人,硕士及以上学位180人,博士22人,副教授及以上163人,正教授26人。80%以上的专业教师参加过企业实践,146名教师赴国外研修。建成4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和3个市级专业创新团队,有农业部行业名师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级专业带头人2人,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先进个人1人。聘请的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总数达到313人,形成了力量雄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7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全院学生职业资格取证率达到99%;学院荣获奥运会“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获“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3个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荣获“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09年,学院荣获“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最受农业企业欢迎的农林院校”称号。2011年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荣获市教委“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称号。

  着眼未来,以责任和教育理想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走进该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综合教学楼上方的“立德、修业、求知、笃行”8字院训。“作为一名农业职业教育工作者,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没有一点责任意识是不行的。我们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农村一线负责。不立德何以修业?不求知何以立足?”该院党委书记崔砚青说,“作为农业职业学院,我们肩负着传承、创新和引领农村文化的历史使命,要有让农民享受教育的文化气场,要有植根于农村的本领,最重要的是要坚守农业职业教育的理想,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为农业一线人才的培养提供文化支撑。”

建院伊始,该院就认识到,要想走得好走得远,就必须要注重凝神聚力的文化建设,以文化激发办学的生命力,这涉及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充分研究北京农业及高职教育规律基础上,展开了思想大讨论,最终提炼出“立德、修业、求知、笃行”的校训,并将其作为学院发展的精魂,从理念、行为和视觉上加强儒雅而高远的校园文化的打造,形成一整套文化体系。

围绕办学目标,渗透文化理念,内化师生价值观念,外树学院整体形象,是该院开展文化建设的真实写照。

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趋势赋予学院的历史重任,学院党委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以德为先全面育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办学与服务双赢;开放办学不断创新”四大办学理念孕育而生,并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围绕学生素质教育,该院稳步实施学风建设工程,重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严谨治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并针对职业院校生源质量的差异,狠抓教风建设。该院要求老师们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引领教师因材施教,树立“人格高尚、无私奉献、科学求真、知行合一”的师德观。

围绕抓内涵促质量的目标,提出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辩证地认识和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即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普通专业建设与优势专业建设、多种形式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在打造品牌,凝练文化精髓过程中,农职人逐渐树立起“品牌、服务、开放、创新、特色、和谐”的“六大意识”,并以观念指引行动,以文化激发内在动力,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按照“建设绿色校园、美化校园环境,建设人文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引进企业文化、构建职业环境”的思路建立了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校园,完善了近30个文化建设项目“五园一湖、系列雕塑、绿荫长廊”等景观建筑成为学院标志性文化设施,紧密结合都市现代农业特点,高标准打造精品实训基地,开展南茶北移、南果北种、立体葡萄草莓栽培技术等系列引种培育,营造浓厚的都市农业文化氛围,使学院成为一所“校中有场、场中有园、园中有景”的生态型、花园式校园。

同时构建了以科技文化艺术节、人文大讲堂等为平台的文化活动体系,组建了58个学生社团,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节已历时7年,学生参与人数已接近4万人次。学生在各级各类40余项大赛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曾在北京市大学生演讲比赛和人文知识竞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院学生会舞蹈队编排的舞蹈《中华全家福》在第三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应邀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中华颂·颂歌献给党”红色经典诵读晚会演出。

为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文化建设品质,该院把精神文化、职业特色文化、文化艺术和物质环境文化等作为建设重点,在院内实施了“五个一”文化建设工程,即树立一批思想道德模范,培育一批文化精品,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培养一批文艺团体和文化骨干,打造一批文化活动品牌。在北京郊区,以“不走的文化”为着眼点,积极推动“文化驻乡工程”通过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这一附设机构,促进农民文化建设。多年来,该院精神文明全面开花,连续11次被授予“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蝉联两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创先强基,为实现新的跨越保驾护航

崔砚青同志说:“为保证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决策力、执行力,学院着力‘五个围绕’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发展增后劲。”

首先是围绕贯彻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抓党建,促进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按照“团结、勤奋、务实、创新、廉洁”的十字方针,围绕重大政策,以找问题、促发展为目的,加强了制度建设,积极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注重制度上墙、制度成册,做到有章可循,并组织纪检部门有针对性地查找内部风险点,及时制定风险防犯措施,加强警示教育,以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工作。同时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对学院的干部任免、聘任、各项制度等通过党务公开网等载体及时公开,为学院发展提供有力的监督保证。

其次是围绕学院的教学中心工作抓党建,把教学中心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全院“一盘棋”的思想,提出“十年创一流”的奋斗目标。

第三是围绕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从抓方法和抓载体入手,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开展“一对一”教育和帮扶活动。在院党员队伍中评选“党员示范岗”,促进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第四是围绕提高师资和管理队伍素质抓党建,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把学习作为党组织建设的特征和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引领教师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教学理念,提高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水平。

第五是围绕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来抓党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校区与校区、领导与部属、职工与职工、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睦相处,使广大师生员工充满工作热情和活力,团结一致干事业。

  实施三大战略,助推“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是农职人的一次全面检验。经过示范校的历练,该院领导班子更加坚信,要真正推动学院科学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一要抓培训和合作办学,解决北京生源逐年减少的现实问题;二要深化内涵,注重精细化管理,狠抓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职学历教育的品牌建设。

与此同时,该院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以国际化眼光谋求科学发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吸纳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院的特色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先后与荷兰朗蒂斯教育集团等5所国外职业院校签订交流协议,与英国南兰克郡职业学院等4所院校开展合作办学,与德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6所职业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关系。组织教师赴澳大利亚启思蒙职业学院等79所职业教育学院开展考察交流,多次接待美国社区学院协会代表团等国外高校和访问团及荷兰等国外职业院校学生来院交流学习。师生参与的双向国际交流活动大幅增加,优势专业的国际交流合作显著加强。多名学生赴国外职业院校学习,合作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2012年作为“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局之年,该院在传承“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的示范校精神基础上,脚步更加坚定,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蓝图,以“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成就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为目标,以“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为支撑,全力构建以高职学历教育为主导,开展多种形式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与开发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秉承“奋发有为、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面育人、团结协作和人文关怀”的学院精神,该院实现了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作为一所对“三农”情有独衷的高职学院,正以崭新的面貌续写传奇。

                                                          ( 来源:《 农民日报 》2012年10月1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