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农职论坛 |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天柱:让现代农业科技走出“橱窗”走近农民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天柱:让现代农业科技走出“橱窗”走近农民

作者: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信息网    发表于:2012-11-26

                      高 靓 刘赟强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通州区贾后疃村,发现这里看似普通的农田暗含玄机:日光温室、无土栽培、黄瓜自动采摘机器人、蔬菜自动嫁接机,这一切  就像一座农业技术展览馆。村民老刘感慨地说:“跟着张教授干,我们见识了什么叫现代农业科技。”
  张教授名叫张天柱,是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创办人之一。短短4年,这个农业科技园已集聚了上百项农业新技术,成为农业先进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展示和输出平台。
  “顶天立地”是中国农大的一贯方针。“顶天”就是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有好的、新的发现,在国际上建立有影响的基础研究领地;“立地”就是立足中国农业现状,把科研成果向农民推广,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张天柱把自己的职责定位在“立地”上。
  “拿水培技术来说,原理很简单,把搭建作物容器的技术和水肥配方一组合,就实现了。可是,如果搞设施的和搞肥料的各干各的,农民都无法掌握,热情也就不高。”张天柱意识到,要想真正服务农村,不仅要实现从知识到技术的跨越,还要把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涉及的各项技术集成打包,提供系统解决方案。2008年,带着为学校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的任务,张天柱与通州区政府合作,创建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
  要做技术集成,一个人的力量显然不够。张天柱发动学校其他教授,通过免费提供实验场所,吸引他们来园区搞科研,共同集成科技成果。如今,果树、园艺、农业机械设施、土壤肥料等学科都能在这里觅得踪影,不少学生在此实习,园区几乎成了微缩版的“小农大”。
  园区内展示的一项“潮汐式灌溉”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只不过价格不菲的铝合金和塑料模具被替换成了常见的塑料薄膜和小木条,成本一下降到原来的1/10,使这项技术成为农民一看就会的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盆栽蔬菜和花卉的灌溉。张天柱把园区比喻成“农业技术超市”,客户可以任意挑选所需的农业技术,“不仅是作物品种、种植技术,连温室、灌溉设备等也可以一起输出”。
  “现在,土地流转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但是具体怎么做,许多地方还没有概念。”张天柱说,农业科技园的意义不仅是改变当地村民的生产方式,而且是为全国的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示范和解决方案。
  前不久,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县长郭新生带着28人的庞大阵容找到张天柱,签署技术引进、科技推广等多项合作协议。类似的考察团前后已来了200多个。通过向国内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出售“技术包”,去年园区上缴利税140万元。
  更不简单的是,张天柱建园区没要国家和学校一分钱。他通过“以租代建”,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支持下,获得1000亩用地,建成温室、冷棚面积13.2万平方米;通过“以智引资”,吸引企业入园,吸收社会资本近5000万元。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和许多农业示范园区不同,都市农业科技园不是光靠政府‘输血’的‘橱窗’,还具备了自我‘造血’的功能,说明这个模式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农民的需要。这些经验,为我校协同创新、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个新的模式。”
                                                                                                                      (2012年9月25日《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