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农职论坛 | “调结构”是化解“民工荒”与就业难悖论的治本之道

“调结构”是化解“民工荒”与就业难悖论的治本之道

作者:凌关胜    发表于:2010-3-3

新华网广西频道2月27日电  今春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和部分内陆省份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年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一方面闹着民工荒,而另外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失调和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局面。不难分析出,本次“民工荒”发出的经济信号,已远远超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老观念,而是一个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结构性问题。

  众所周知,2009年出现的大量农民工返乡现象正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部市场萎缩,出口受阻,我国东部沿海外向型加工企业大量倒闭或停工所致。此次出现的“民工荒”又以东部沿海加工业最为严重。不难看出,此次“民工荒”真正的缺口在于普工,反映在就业环节上的经济回暖,属于低端制造业的缺口。从产业链来看,中国制造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金融危机来了就不得不“断臂求生”,去年春节多达千万的回乡农民工成了牺牲品,而如今形势转暖后,新增的劳动就业岗位依然是那些可以被国际需求随意舍弃的“组合件”。但当前的一个显著现实是,农民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工资线,在物价普遍提升、城市生存压力普遍提升的情况下已经提高,而沿海发达省份企业受劳动密集型劳动力成本的制约,开出的工资条件无法达到预期,广大农民工宁愿选择生活成本较低的当地就业,这客观上加剧了东部企业缺工的现象。国际性的经济波动不可避免,然而我们的企业还能经得起新一轮的折腾吗?农民工还会无怨无悔地被折腾吗?

  现实表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结构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东部不少城市的人口开始老龄化,而广大农村地区的80后与90后开始登上社会舞台。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更高,更加渴望融入城市,层次低、太辛苦的岗位对他们没有太大吸引力。

  与此同时,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也不会甘于从事一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今天,对外向型工业的依赖过分严重,从去年的经济危机中所受影响可见一斑。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让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结构失衡的后果,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供求不足,而对普工类的低端蓝领岗位需求旺盛。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能够产生大量“白领”岗位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应对民工荒,治本之道就是进行产业升级,逐步摒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地方政府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盲目地扩大投入,引进产能过剩的项目。产业结构调整要主动地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服务性、技术性岗位。这不仅能够满足新一代农民工技能提升的新需要,而且也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