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订单培养”之路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探访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3月由教育部批准、隶属湖北省教育厅的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主打专业的毕业生每年供不应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何在?日前记者采访了该院党委书记汪华。
记者:为了与社会需求对接,听说贵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较大力度改革,是这样的吗?
汪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优势的工科院校,为了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学校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由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有关行业、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和有关专家共同论证,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和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技术人才的需要,学院先后开设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文秘与办公自动化、实用英语、旅游与酒店管理、生物制药技术等起点高、实用性强的专业。
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我们积极构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职业选项”的高职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上,突破传统的教育思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来构建教学计划的总体框架。整个教学计划由文化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基础平台和一个职业选项模块组成。学生通过两个平台和职业选项模块的学习,形成系统的职业知识能力结构,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同时,这种“两个平台和职业选项”的学习模式也很受学生欢迎。
记者:听说贵校较早推行“一教双证”的人才培养模式,请具体介绍一下好吗?
汪华:“一教双证”的核心是学校的专业教学要涵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中所要求的应知应会的全部内容,并以此构建人才培养计划。“双证并重”,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操作平台。目前,我院有95%以上的毕业生获得双证,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时能拿到3至5个职业资格证书,最多的超过了10个。
为了强化实训实习,突出能力培养,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结合专业改造,将原来的80个实验室组建改造为30个集教学、实验、实习和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技术中心,斥资近千万元建设的现代制造技术中心,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为培养大批量的、优秀的现代制造技术、数控技术方面的高职毕业生奠定了基础。
“一教双证”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获得大学专科学历证书,又能获得与之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发展后劲,很多学生就业后,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2000年6月,我们推荐7名学生到武汉神龙电子有限公司工作,不到三年的时间,这7个人成了该公司的技术骨干;又如深圳富士康公司,其技术骨干中近一半是我院毕业生。还有一些毕业生参加工作仅2、3个月,就被选进公司技术工作小组或选送到国外深造。
记者: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你们是怎么构建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
汪华:从某种意义上讲,考生报考高职院校就是冲着“找饭碗”来的。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也就是一种“就业教育”。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讲,毕业生的就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教育学生更新就业观念,确立“打工就是就业”,“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以自己的实际能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得到社会的承认。为此,学院在学生就业指导上狠下功夫,构建起“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为增强毕业生的求职和适应能力,我们一是将就业教育前移。在入学教育中,引导学生从进校的那一天起,就策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职业导航设计。二是将毕业教育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如:利用主题班会开展模拟招聘;开辟宣传专栏,定期介绍就业形势、求职方法;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校介绍求职就业体会等。三是抓好就业知识辅导。在毕业生的就业辅导方面,一方面举行就业知识讲座,使学生能以良好的求职心态顺利应聘;另一方面依托本校的继续教育部,定期举办应聘就业班,根据招聘单位的用人要求,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的强化训练,使毕业生顺利通过招聘。
记者:在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方面,你们采取了哪些做法?
汪华:一是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开办“特色班”
打造就业品牌。多年来,学院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依照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制教学计划,定向培养人才。2000年、2001年,学院先后与深圳华为公司、华中数控公司合作,举办“华为班”、“华中数控班”,由公司提供实验设备,委派部分教师,学院和公司共同设计教学计划和内容,为合作公司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如第一期“华中数控班”
结业31人,华中数控公司直接录用29人。旅游系在今年招生前,就与日本的志合高原大酒店、北京的长城大酒店、武汉的白玫瑰大酒店、东方大酒店等签订了用人意向协议,学生的实习、实训都将在这些大酒店进行。
二是以质量和诚信寻求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稳固的就业基地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学院抓住每一个机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虚心听取反馈意见,寻求长期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第一线实(见)习,使学生的学习和实习与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保持零距离。几年来,该院与深圳华为公司、深圳中兴公司、广东TCL公司、武汉邮科院、武汉长飞光纤光缆公司、武汉楚天激光集团等50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并为上述公司和科研所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
记者:据了解,武汉职院在注重国内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同时,已开始尝试走向国际人才市场,目前情况如何?
汪华: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向世界”已成为不容回避的课题。学院主动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率先设立了国际学院,在“请进来”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毕业生输送到新加坡、芬兰、丹麦、比利时、法国等12国留学和就业。1999年以来共送出10批300多名学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丹麦胡斯理工学院、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西门子公司、特许半导体公司等大学或企业留学和工作。海外留学和就业渠道的打通,不仅突破了传统办学思路的束缚,而且为高职院校拓宽就业渠道进行了成功和有益的探索。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2年11月26日第8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