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上海电机高专:就业导向融入教改全程

   上海电机技术高专连续10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签约率都在95%以上,高居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排行榜前列。目前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有600多家单位,每年都有100余家企业到学校来单独召开毕业生招聘会。学校的大部分毕业生主要流向上海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如上海宝钢集团、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三菱电梯、上海振华港口机械有限公司,等等。据统计,上海芯片制造企业如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中,近1/4是该校的毕业生。
   
在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上海电机高专的毕业生为何如此抢手?该校总结的经验是:一方面在于强化服务意识,以创新的思路开拓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新路子,建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无障碍通道”;另一方面在于将就业导向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力求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毕业生应当主动去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上海电机高专创新教育教学机制,将就业导向融入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毕业生质量,使学生真正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上海电机高专作为一个由行业企业主管的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早已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设置模式。学校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及上海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现状出发,建立了通过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预测,吸引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开发和确定新专业的专业设置新机制,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力争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零距离”。学校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走向企业,了解企业;由高校专家、企业工程师及企业家组成“高参”为学校老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
  
产学合作培养人才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早在1996年上海电机高专就成立了由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上海航星集团、上海电机厂等10多位大集团、大企业的老总或董事长组成的第一届学校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此后两年一届,发展到今年已是第三届。咨询委员会的运作,不仅促进了社会对学校发展的支持,而且还在咨询委员会成员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运作的“产--销”经营网络。
   
结合专业发展实际,上海电机高专组建了6个大类的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由来自行业、企业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学者和专家组成。学校各专业都在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专家的直接参与下,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为开设新专业提供意见和建议。
   
通过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的直接参与,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得到充分反映。除此之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拓展教学空间,先后建成与学校教学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基地近70个,并聘请100余位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负责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工作。
  
双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2001年末,上海市开始实施“上海高校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目的在于突破人才市场需求与大学生职业技能不符的“瓶颈”。上海电机高专敏锐地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就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同时还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而,学校积极要求学生拿到“双证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证书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同时,学校在每个专业都至少开设了一门相关的岗位资格证书课程。近年来,拿到“双证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整体上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21126日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