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与剩余劳动力转移

::首页新闻::

     根本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把重点放在减少农村劳动力上。当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户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农民收入就会相应提高。同时,当务农劳动力变为非农劳动力时,就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需求者,务农劳动力的收入也会相应上升。
     
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减少农民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按保护价格收购农民余粮,扩大农民劳务收入的渠道,增加来自非农经济活动的收入;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会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推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推进农村建设的城镇化。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实施城镇化战略需要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农民在城镇安家落户,享受公民待遇。
     
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使农村的年轻一代掌握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基本技能,具有城市文明的基本素质,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
      
减少农民的途径在于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民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难点问题,只有更多农民跳出农业,才能使农业成为致富的产业,才能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变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首先是发生在农业内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随着生产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种植业剩余劳动力向林牧渔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则是发生在农村内部,乡镇企业是主渠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农民增收困难,不仅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也影响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购买力就低,工业品在农村销售困难,市场规模无法扩大,从而制约城市工业的增长。
      
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速度快于工业化进程,大量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在城市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由于相继推行了城乡隔离的一整套政策,把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就业封闭在农村区域,挡在城市化进程之外,使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步伐。现在要加快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又面临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城市劳动力待业、城市门槛高等特殊困难。
      
较低的文化素质及缺乏专业技能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那些对专业技术要求高、收入高的岗位无缘农民工,文化素质低及缺乏专业技能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都使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下降。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下,要么依靠技术进步加快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要么被迫关、停、并、转,城市大批职工失业,使得农民进城寻求工作的机会和空间大为减少,部分城市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还出台了一些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堵塞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门路。
      
户籍管理制度虽然有所松动,但门槛依然过高,北京市区户口要20万元,那个农民买得起!否则子女入托、入学以及安居房、经济适用房等,都享受不到市民待遇。垄断高门槛使农民进城望而却步。
      
城市化滞后,使就业潜力最大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城乡就业的矛盾难以缓解。农村土地土流转滞后,又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大军只能在城市边缘打转,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兼业性,绝大多数转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放弃土地承包权,属于季节性转移,农闲外出农忙回乡。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
      
第一,要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要改善教育结构,让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都能掌握几门实用技术,为就业和今后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保障。职业高中和中专要把招生重点放在农村,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要推行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对准备从事非农产业的毕业生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在掌握一定技术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纳入劳动力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行自主择业或优先推荐就业。
     
第二,要加快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把实现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作用,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
      
产业进程在遵循优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应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按照产品生产特点进行纵向分工与协作,实现城乡间功能和优势互补。
     
第三,加快城镇建设,要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容纳剩余劳动力为目的。聚集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开辟城镇房地产业,吸引农民进城。城市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实现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给来自农村的市民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第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就业的同等国民待遇。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考虑,构造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此,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现由出生地管理为主到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转变,把在城镇工作的农民转为市民,把在中小城市、县政府驻地、乡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均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判断,减少盲目流动遭受的损失,使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障。
      
第五,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按照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允许和鼓励外出经商务工和离土离乡的农民依法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推广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有偿实现形式或土地经营使用权股份制,消除离开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专心致志地从事二、三产业。
      
第六,发挥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强的特点,引导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从事第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空间。
     
第七,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结构。适当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把土地资源用于从事用地较少、而占用劳动力较多的高附加值的园艺产品和畜产品生产,引导农民迈向国际市场,都将是今后提高农业就业容量的重要途径。同时,搞好四荒地使用权拍卖,引导农民开发宜林山地、河滩等土地后备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最大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民大国。只有更多的农民跳出农业,才能使农业成为致富的产业,才能实现富民强国的战略目标。推进城市化、外向化、商品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必须以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自由流动为前提。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不仅要依靠农业生产的不断增长,而且,更有赖于农业就业人口的减少,不考虑农民的转移,希望实现规模化经营不现实,关键是要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摘自:《山东农业》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