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要,并适应了需要
——北京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原因透视
在北京交通学校市场部办公室,记者看到这样一份材料:“截至2003年7月的统计结果显示,894名2003届毕业生已就业878名,就业率达98.21%。”从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看,主要面向一级资质企业和新兴交通产业。当问及毕业生就业为何如此红火时,该校施建年副校长没有急于作答,而是带我们来到学校的实训厂。在汽车整形与涂装车间,记者看到一辆漆皮已经剥落的汽车,经过学生们的“整容”,车身很快变得光亮如新。记者感悟:中职毕业生实战能力强,技能高人一筹,所以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据了解,北京现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0所,职业高中82所,成人中专13所,今年共有毕业生6.2万人。
目前,200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结束,95%的毕业生已敲定就业单位。在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北京中职毕业生缘何受到社会欢迎?
奥秘之一:与时俱进,转变自身观念,立足为学生发展服务。
近年来,首都经济以每年9%的速度快速增长,以制造业和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的首都经济迅速崛起。中职的决策者们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树立为首都经济发展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让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和特长灵活选择专业方向,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于是,大批适应首都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来,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奥秘之二:经常进行市场调研,随时掌握市场的新变化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让专业围着市场转。
北京交通学校针对汽车维修市场上汽车美容和汽车涂装、外形修饰专门人才的缺乏,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汽车“整形与涂装”专业,并把专业课教学放在专业教室和车间中进行,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又紧紧抓住交通行业中传统的运输业、仓储业已向集商业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转化和汽车服务业正在完善传统的汽车维修行业的有利时机,开设了“汽车商务”专业,为新兴交通产业培养既懂管理、有技术,了解市场,同时又具有贸易知识、保险知识、营销技巧的技术、管理应用型人才,从而填补了在中等职业学校里此专业的空白。
随着北京昌平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其合作方式也呈多样化的趋势,更加深入,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用工需求这一点。如园林花卉专业与中科院组培研究所下属生产经营公司联合进行组培功用花卉。对外经济合作总公司拟将其培训基地设在该校,与旅游专业、计算机专业全面合作,为澳门、新加坡、日本等地培训并输出旅游服务人员、电子技术工人。这种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给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益处。
奥秘之三:“双证书”制、“前厂后校”等多种培养模式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实力。
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北京劲松职业高中发挥专业多、设备好、师资力量较强等优势,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多种兴趣小组,举办多种技能培训班,鼓励学生跨专业参加培训,争取“精一门,博一片”。在中餐烹饪培训班中有西餐烹饪、酒店管理、商业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在美容培训班中有美发、摄影、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学生跨专业取证率达到35.9%。通过对这些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自信心强,适应能力强,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晋升的机会较多。更重要的是,他们一旦面临“下岗”、“转岗”甚至失业不会束手无策,能很快找到重新就业的机会。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北京交通学校近10年来,先后与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通过借鉴国外“前厂后校”的办学模式,由学校资助有实力的专业参与经营实习工厂,将专业推向市场,使专业建设始终跟着市场走,实习工厂的经营效果成为检验专业建设的晴雨表。
从专业需求出发,创建股份制实践场所。北京商贸学校从专业需求出发,创建了学生自主经营的股份制实习商店等多个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学生社会实践场所,同时投资兴建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金融、旅游、饭店服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茶艺等专业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参与多种实践机会中具有了超前的经营理念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一走出校门就能适应企业需要的“合格产品”。
奥秘之四:从学生入学起就一直贯穿始终的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不仅仅是对学生升学或就业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全过程的教育。”这是北京中职学校领导的共识。北京劲松职高把职业指导这项工作放在与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职业指导处,建立起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就业网络,注意加强与劳动人事等部门、就业中介组织等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并提供就业信息。
北京商贸学校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在低年级阶段,由职业指导老师介绍各专业目前的市场情况和发展趋势,教育学生根据市场需要培养、调适自己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择业面,形成职业选择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高年级和临近毕业实习阶段,学校分别召开毕业生家长会,对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指导。由于职业指导工作细致、深入,学生对劳动用工制度及就业形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先生存、后发展”在学生中形成了共识。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1月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