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贴近企业:高职办学的“法宝”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连续598%就业率探秘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职学院。自1998年以来,该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今年,该校毕业生的供需比超过13。在今年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下,这所学校毕业生竟如此“走俏”。日前,记者来到这所学院,一探究竟。
  
面向朝阳产业仍要有危机感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属我国第一所电子类专门学校,已有50年办学历史。现在学校所设专业都服务于热门的IT产业。院长张旭翔说:“尽管我们面对的是朝阳产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但仍要有危机感。”压力不仅来源于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稍不留神就会落伍,还有现在许多学校看好IT产业的就业前景,纷纷开设这方面的专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学院领导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由中专校升格的职业技术学院,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理念,办出高职特色,创出品牌专业,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学院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尽管该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5年都保持在98%以上,2004年应就业的合格毕业生目前也已全部预就业,甚至出现了“脱销”现象,张旭翔还是在不同场合多次说到:“我们从不敢掉以轻心。学院所赢得的美誉只代表过去,发展的关键是今后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合社会需求、适合企业的用人需要。”
 
 与企业贴得近些,更近些
  
该校升格为高职后,走出的第一步便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为此,学院先后对电子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粤、沪、苏、浙等地近百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收集了大量数据,对信息类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改造老专业,开设新专业。学院有一条硬性规定,所有专业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过程中必须请企业参与,制造商、营销商、一线技术人员说话最算数。他们还通过引进、聘用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包括教材、教学资料的编写也少不了他们。为充分反映学科课程前沿技术知识和生产一线工艺技术,学院每年的专业课教学内容都要有10%以上的更新。
   
该校还强化了学生的毕业实习。这些年来,学院以省内外设备先进的大、中型电子信息企业作为校外实习训练基地。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除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数,还采取“4+1”、“3+1”、“2+1”等模式,将以往许多在学校进行的模拟实训,改成到企业进行“真刀真枪”的练习,学生能够较早熟悉企业工作环境,缩短教学与企业的差距。因此,用人单位明显感到,这所学院的毕业生在岗位上进入角色早、上手快。
  
“订单式”教学是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新形式。2002年,学院与天弘(苏州)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设立“天弘班”及“天弘奖学金”,学院派6名教师去天弘接受业务培训。整整1个月,他们每天都要学到深夜,较好地掌握了企业一线生产工艺流程和相关技术知识。“天弘班”由培训教师根据公司提供的培训资料和要求,安排教学计划,学生在天弘公司参加毕业实习。全班47人毕业后全被公司招去,学院想从中留下两人,都未能如愿。目前,学院还有“三星班”、“翰宇班”、“华宇班”等,这种“订单式”教学与企业更加贴近,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不强调百分之百就业率
  
记者在翻阅学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时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毕业生的供需比超过13,为什么就业率却只停留在98%,而没有达到100%呢?学院招生就业处的钟处长解释说:“我们不提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就是因为我们要保证毕业生的质量。有的学生还有不及格科目或者处分未撤销,这样的学生我们决不推荐。”
  
学院将培养合格毕业生上升到争创品牌的高度,以质量、诚信来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按照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学院加强针对性的专业教学、文化基础和职业道德教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学院建立了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强化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建设工作,使之更切合企业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力度,2001年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国内院校第一条能够用于实际生产的表面贴装生产线,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基本掌握表面贴装生产过程中的点胶、贴片、固化、焊接、检测等技术,确保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色。
 
 同时,该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课程排入常规的教学计划。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道德观的同时,还训练他们的求职技能,并逐步实现了从求职推销到求职营销的转变。学院从招生宣传、入学教育、日常教学、课程教学实施直至毕业教育,都将毕业生未来就业方向定位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服务上,使学生都有一个较端正的就业思想,没有“白领情结”。
   
至此,记者真正明白了,“面向市场办学校”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也是该校毕业生深受企业青睐的“法宝”。
   
【短评】“盯”住企业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走俏”,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他们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牢牢“盯”住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企业办专业。“盯”得好,“盯”出了效益。
   
怎么“盯”?一要走出去,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用人的规格要求;二要请进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材编写、实训等,确保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都是“鲜活”的。
  
“盯”什么?在当今信息时代,技术更新、产品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学校要有超前意识,“盯”住技术发展的前沿,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思路,精心打造专业品牌。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企业对“蓝领”的需求量很大,目前高职院校遇到就业率不高的困境,主要的原因是其“产品”尚不完全对路。高职院校办学只有紧“盯”住企业,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才会有出路,其“产品”才会有“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