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指导也需指导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与建议
伴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呈现出多形式、多元化的局面。学校、中介机构包括平面和网络媒体纷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为大学生的求职就业牵线搭桥出谋划策,并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他们为大学生的求职择业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指导和服务,为企业和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搭建了沟通和合作的桥梁。作为身处校园围墙之外、多年积极关注和参与大学生招聘活动和就业指导的社会人士,笔者看到令人欣喜的一面,同时也发现:目前社会上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存在一些应该引起关注和需要认真改善的地方,以防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让就业指导变成了“就业误导”。此外,我们还应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带有“时代特点”和长期性的社会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就业指导更具有“方向性”和“教育性”。
根据对目前社会上各种形式就业指导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存在如下现象值得关注:
就业指导的“多”与“少”
就业信息提供的多,就业观念指导的少;支招儿的多,解惑的少;商业性的指导多,教育性的指导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工作怎么办的少;讲面试时怎样闪烁其词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多,讲平时怎样诚实守信给人留下“好名声”的少;企业为招聘而来进行自我宣传式的指导多,为履行社会责任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的少;找择业指导乱投“医”的多,干择业指导并具资质的少;仅在大四进行就业指导的多,把就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关心学生就业的多,其他教师关注学生就业与自己教学相关性的少;每年重复性的招聘会组织的多,深入探讨改进就业指导的专业性会议少;仅为完成就业率指标为学生找工作寻出路的指导多,发现和认真改革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的少;为学生走出校门找不到工作而着急上火忧心忡忡的多,为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坚持大学教育主旨,培养青年学生“精神成人”而进行深刻思考并身体力行的少。
应试指导弊大于利
提到应试教育,我们已经不陌生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过去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生和老师把教和学的重点放在考试和获取高的分数,以追求高的升学率。考试排名和分数高低是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在今天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应试教育的色彩,有些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变成了事实上的“应试指导”,也即是“应付面试”的指导。看一看现在书摊上的很多书籍和网站上开辟的栏目或文章,诸如“面试就这几招”,“求职秘籍”,“与面试主管过招”,“求职兵法”等等。更有甚者,由于受到演艺界包装之风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惜工本,整容化装拍“写真集”,仅求职费用就足以使许多靠“求职经济”发财的人没事儿偷着乐上一阵子。对此,笔者的忠告是:
如果你真想把自己当成“产品”在人才市场进行“推销”的话,就请你先在产品的“内在质量”上下一番苦功夫,因为假设你在产品制造中的投入远不及产品推销中的投入,那么你的产品即便卖了出去也随时都有被“退货”的可能;如果你真想在面试的时候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就请你先学会在平时没有面试时给你周围的人留下真实的好印象;如果你真想在面试的时候表现出你的积极和自信,就请你在平常的时间和场合里时刻培养你的积极心态和自信品格;如果你真想在面试的时候体现出你的气质修养,就请你在时刻牢记“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因为:面试不是模仿秀。
笔者在担任吉百利食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的时候,面试过这样一位女大学生,她在结束面试的时候特意提醒笔者说,她非常希望到吉百利公司工作,为了表示自己对“吉百利”品牌的青睐和加盟的“虔诚”,她今天参加面试有意将自己的装束都搭配成了巧克力颜色。仔细一看,诚如其言,不仅西服套装,连皮鞋、袜子、唇膏都是咖啡色。我问她为什么这样打扮(因为这种颜色对于年轻人来说太老派),她说,看到有的求职指导书说,要想方设法吸引对方,表现自己。看到这些,笔者感到很悲哀,许多“支招术、传技巧”的就业指导讲座和书籍,使很多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为了吸引面试主管们的眼球和注意力,极尽“表演”之能事,反而使自己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纯真和朴素。事实上,误导青年包装自己掩饰不足,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为博取招聘方的“青睐”,在个人简历中“搀水做假”,导致一些学生把应聘面试当成逢场作戏,把商业欺诈的一些手腕移植到求职面试中去。这确实是一种已经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倾向。
不良炒作有害无益
信息化社会为我们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和空间,去自由开放地接受各种信息资源,这种自由和开放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同时,正是由于这种开放和自由,对信息提供者,尤其是公众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底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能不指出,一些媒体在有关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报道中,以猎奇和吸引眼球为目的,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或迎合某些企业“曲线宣传”自我的功利之心,在宣传报道上缺乏审慎客观的职业态度和舆论导向意识,导致炒作成风。例如:2002年7月,北京某乳制品企业在西安地区一所外语院校“预定”了一名在校的三年级学生,竟开出40万的年薪。一时间,不少媒体纷纷以异常醒目的标题大肆渲染,炒得沸沸扬扬。
某些企业为了和自己的竞争对手一拼高下,在招聘会上各显其能。为了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或扰乱对手的招聘计划,尽管自己的公司并不真的招聘人才,或者根本不可能兑现在招聘现场开出的极具诱惑力的薪资福利条件,对前来应聘的青年学生却信誓旦旦夸下海口:“如果你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可以提供年薪XX万!”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种虚张声势的伎俩无非是想一举三得:一是搅乱对手的招聘计划;二是向公众展示本公司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光辉形象;三是大可不必担心没有履行招聘宣传时的承诺而要承担任何责任。因为他们可以向所有前来应聘的学生解释:“很遗憾地告诉你,你目前离我们要求的条件还有一定距离,希望你继续努力”。应聘者虽然未能如愿(实际上肯定不能如愿),还得对人家“宁缺毋滥”的用人制度肃然起敬。多么高超的营销手段!由于规范市场行为、制裁虚假广告的政策法规还没有直接涉及到人才市场广告的管理,因此,类似上述缺乏诚信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不良行为,已经对青年学生的就业心态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原本浮躁而又对社会缺乏了解的学生,在自己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受其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在薪资方面的心理预期,也因此阻碍了自己做出符合实际的客观选择。
权宜之计顾此失彼
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目前的就业指导过多地强调解燃眉之急找出路,而大学也开始追求“就业率”指标。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下,考量学生的就业率,已成为衡量学校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学生质量和学校声誉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对于就业率的统计方法、科学性目前还存在很多质疑,如果把就业率放在不恰当的位置上,势必会导致在专业设置和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上急功近利,产生功利、浮躁的就业指导。影响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体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就业观念,甚至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包括用人标准的定位等诸多因素。就像我们不能把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全部归咎于个人能力的原因一样,我们也不能把大学生的就业当成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离开了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就必然产生片面和极端,而这恰恰是我们过去多年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
对于就业指导,笔者有几点建议:1.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和“精神成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应该有助于每个学生牢固树立这样的共识:就业就像自己的健康一样,它的钥匙永远或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倘若我们忽略了这点,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学生,即便找到工作,其就业压力仍然会转化为从业的压力。
2.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专门素质,同时把就业教育纳入学生能力训练和品格培养、思想教育之中。
3.宣传和提倡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灵活就业,采取多种方式就业,净化舆论环境。观念可以变成生产力,观念也可以变成就业率。
4.辩证地看待社会中的就业压力,使其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转变就业观念,爱岗敬业、促进终身学习的客观环境。与其怨天忧人,不如与时俱进。
摘自2002年12月3日《中国教育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