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委:实现持续发展的黑龙江农业职业院校教育

::首页新闻::

黑龙江省农委 高明

    黑龙江省农委所属六个农业职业院校,其中四个高职学院,两个中职学校。六所农职院校最早的始建于1949年,最晚的也建校40余年。这些院校始终把面对“三农”办学作为办学宗旨,植根于黑龙江农业经济发展办学,使院校得到了发展壮大。尤其今年,在伴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办学中,黑龙江省农委进一步调整各院校办学方向,注重院校内涵建设,出台政策,使农业职业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六所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近40000人,年招生实现15000人。其中四个高职学院有二个为国家示范建设院校,占黑龙江省国家级示范学院的50%,(黑龙江44所高职高专学院4所国家级示范建设学院)。二个中职学校有一个在校生规模3600多占全省66所中专第一位。六所职业院校,现年招生是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的6倍多,在校生规模是1978年的11倍多。毕业生就业率,四个高职学院均在全省44所高职学院的前十位,有二所在前五位。一所中专学校,在全省66所中专学校的第一位。现可以说,各院校都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院校的办学过程中,省农委做到了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和优势指导办学,把农委的办学思路与院校办学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农业职业院校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一、把农职院校真正融入到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其具有发展的活力

     黑龙江省的农业职业院校有着大力发展的沃土。因为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全省现有耕地面积1.81亿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0亩,更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所产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三分之一。黑龙江省又提出了在全国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相对应的实现年产粮千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程。这些都为我们农职院校加速培养更多的农业适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是历史使命。同时我们又全面分析了全省农业人才的现状,按本、专、中等人才1:2:3的金字塔比例和结构,现全省需各类农业专门人才22万,但现在不足5万。其中,乡一级农业推广系统(含畜牧、水产、农机)专科以上农业人才所占比例为0.57。可见人才培养和需要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为此,我们省农委提出了必须高度重视和加速发展农业职业院校教育。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了必须把农业职业院校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同步进行。为此,我们实施了以下三个实际步骤:

    一是各院校设立农村乡镇干部和农技人才培训基地,每年都分期分批的进行各层次人才培训,少的学校年可完成300人左右规模培训任务,多的可培训到1000人。通过建立基地搞培训,一方面使广大农村越来越依靠农业职业院校来用现代技术发展农业。
     二是向学校不断的提出了各种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各学院非学历教育得到了发展,从而也填补了各院校因招生计划受限制使学校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例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还办起了“技师学院”年可招生300多人。
    三是开展“科技合作共建”,使学校的技术、人才同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双赢”。从2005年开始,省农委在全省实施了“科技合作共建”活动,由农业科研、院、校、所,抽出思想过硬、专业技术强的科级干部。通过省委组织部任命到有关县(市)任科技副县(市)长,由省财政出资50万元,学校到县(市)建科技专家大院。从农业科技角度上全方位对县(市)级农业进行全方位合作服务。从中我们农业高职学院有的负责二个县(市)有的负责三个县(市),并通过学校专业项目移近和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使学校真正的融入到了县(市)农业经济建设中,例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在与黑龙江北安市“科技合作共建”中,2008年投入近40万元建立的龙头科技示范园,带动市、乡、村三级科技园区建设,共建成8处示范园区相连的农业示范带,承担落地项目十项,面积达2400亩。示范园区的建设,带动了全区养殖河蟹项目6680亩,当年为农民增收300多万元。各学院在共建中不但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又使学院的专业技术得到了延伸,各县(市)都积极的同各院校进行项目共担,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四是承担新农村建设任务,为农村培养落地人才同时,使院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智囊。我们农委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将农业院校也纳入到了挂靠单位,每个高职学院分担一个村。学院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学院要帮助进行建设规划,在以专业技术支持为主情况下,拿出一定的资金和物资帮助专项建设。通过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各学校能从农村人才需要角度出发,推进了学校进行创业人才培训的力度。各学校都能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和落地人才角度出发重新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上农村急需的普遍需要的专业。因此,有的学院说:“开什么专业农村和企业说了算,上什么课学生说了算”。专业对路,招生受欢迎,出现了各院校近年招生计划不够用,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着力抓好院校内涵建设,使其具有办学的生命力

    内涵建设是院校建设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动力,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能否具有办学的生命力。内涵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但是又是多个要素组成的。我们对各院校首先提出了一定要摆脱一般学校通过上规模取得办学效益的办学思路,要靠质量打天下。因此我们在做“十一五”省农委农职院校发展规划中,就提出了重点抓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内涵建设的办学方针。具体的抓了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各院校都要提出建设目标,并限期完成比例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各学院采取了自己培养,送到企业(一年一个月的实习)或国外培训,并从企业或生产一线调入的办法,使“双师”结构队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建设起了一支达到了一定比例的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均都超过了70%。
    二是抓以“精品课”建设为目标的课改。我们于2007年就提出了,在省农委所属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建设新的农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提出以精品课建设为内容进行重点实施。我们采取了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课程改革为范本,召开现场听课和观摩会,召开课程设计大赛奖励会,抓投入、抓教材编写等方式,有力的推进了委属院校“课改”。现各院校都在整体推进,70%左右的专业课和部分基础课都实施了课改实验。从中精品课建设收到了可观的成果,各院校建成省级精品课40余门,国家级精品课7门。
    三是以建成示范院校为农委的教育管理工作目标,大力支持各院校进行示范院校建设。省农委主要领导亲自帮助各院校研究示范院校建设规划,调动各业务处室进行项目支持。协助资金扶持,帮助进行有关部门以及国家教委的沟通工作,使得示范院校建设得以扎实推进。四个高职学院,二个建成了国家级示范院校,占黑龙江省44个高职高专学院中四个国家级示范学院的二分之一。

    三、出台推进院校办学的政策,使其具有发展的支撑力

    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给钱不如给政策,输血不如造血”。我们黑龙江省农委在支持农职院校发展中,更注重的是给院校宽松的发展政策,让其在农委政策支持下,自己强筋壮骨。
    例如我们农委在干部政策上,规定了院校除一把手由省农委决定外,班子副手、各分院系领导均由学院党委提名和决定,而且各分院及系领导(副处级)省农委不作考察。
省农委在全省实施科研项目上,都将高职学院列入其中,例如:农村劳动力转移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科技合作共建项目、新能源建设项目等项目也都让院校来承担。
     我们还通过农委负责评选全省“农业科技进步奖”的平台,将学校也都纳入评选范围,各院校通过科教处组织立项(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评选为教师搭建了科研的平台。
     我们还制定了“三级专业带头人”即省级、委(厅)级、校级评定方案,评上之后逐级奖励津贴。
     通过政策制定,有力鼓励了院校的积极性,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教师队伍建设上、科研工作上、教育教学改革上不但有了充足的自主权,而且借助省农委给的政策大力的推进了学校的发展。省农委的做法在黑龙江省不同行业办学中受到了高度的评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是我们做为行业办学,在管理和指导院校教育上的几点粗浅做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新形势下,做为行业办学,如何办? 优势在哪里?怎样能利于院校发展,这些问题有待共同探讨。

二00九年十一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