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校企改制稳中求变
一、校办产业的起步与现状
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种子工程、饲料、肥料等领域积累了一大批可迅速产业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成熟成果。
目前,该校已有69个企业和经济实体,总资产2亿多元,从业人员1700多人,累计上缴学校3000多万元,带来的社会效益数百亿元。
学校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业高校搞推广开发、创办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有效发挥高校人才、技术、成果和信息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参加经济建设主战场,直接为“三农”服务,造福社会的极好形式;还是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合格人才,稳定教师队伍,多出科研成果的一项势在必行的的措施。
二、加快校办企业的改组改制试点
目前,校办产业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事企不分,而事企不分的根本原因是产权关系不清,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分,投资者和经营者权责不明,企业没有真正的法人地位,因而削弱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我们提出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建立有限责任制度的基本要求,它有利于增强校办企业内部的动力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经营者及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兼顾学校、企业与职工三者的利益,更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不良资产剥离及核销、股本设置和配股等问题上,学校做出利益让步,允许边发展边规范。
校办企业改制后,企业股本结构可以有学校法人股、社会法人股、企业集权股、企业职工共享股和个人股。其中主要经营者和技术骨干提倡占大股。学校与改制后企业的关系,是校方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因此学校也逐步改变原有的产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目前由中农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代表学校行使校方资产所有者的职权,享有委派校方董事、选择企业经营者、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校方股权收益、监督校方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等权益。
改制后的企业,其管理人员和职工,一律实行聘任制,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合理设置岗位和职数,严格按德、能、勤、绩合理聘用管理人员和职工,在用工机制上,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积极探索新型的劳动人事管理模式。
在上述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学校对部分校办企业进行了改制试点。
——中农大建筑设计院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中农大建筑设计院于1986年成立,为校属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1993年起实行承包经营管理,即在经济上设计院与学校脱钩,除上缴国家有关税收和学校的承包金额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过十多年来的艰难探索,在整体设计业绩、内部管理制度和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逐渐发现在经营管理方面确实存在着许多经营者无法解决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从根本的管理制度上对设计院实行改造,使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机制。
原中农大建筑设计院改制后更名为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原来的10万增加到200万元。聘请权威机构对设计院的现有资产进行彻底的清产核资,界定产权。以设计院评估后的资产(包括设计院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作为学校对新设计院投资入股。学校的资产投入为设计院的法人股份,占设计院总股份的51%。设计院其他49%股份采用自然人入股方式,只限设计院的职工按职务、职称确定认购限额。
——琢州农场原饲料厂的改制。由于原饲料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人心涣散,历史欠账较多,本来就十分艰难的农场根本无法扭转企业局面,如果期望饲料厂起死回生,就必须下“猛药”。因此,对农场饲料厂的改制,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政策,由我校直属企业正大肉鸡中心接管,然后由职工出资为主,学校少量出资,组建“牧旺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其中职工占80%的股份,校方仅占20%的股份,半年多的经营证明经济效益正在快速提高。
——农药厂、兽药厂改制。农药厂、兽药厂由于有强大的科研作后盾,其产品水平高、质量好,一直深受农民和牧民的欢迎,经营效益不错,但规模不大,通过彻底的改组,学校分别给基础学院和动物医学院一定的经济补偿,然后投入到新组建的中农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按照股份公司的规则运作。
现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办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选择了突破方向,学校将集中力量对种业、药业、食品业、饲料业、物业和生物高新技术进行扶持,继续对部分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