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的丰收

::首页新闻::

 

    ——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杨柏松

   杨柏松老师是2002年昌吉州“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昌吉州第三、第四批优秀拔尖人才。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
   杨柏松,1994年被农业厅评为“优秀教师”。同年,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给他颁发了全国重大科技推广荣誉证书,1984年,1999曾两次被农业部授予“农业教育二十五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95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他研究推广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先后荣获昌吉
州“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自治区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集体)。2001年12月他研究培育的“昌优一号”水稻品种经昌吉州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准予在昌吉地区推广。他撰写的“水稻暖地旱育稀植研究”和“水稻暖地旱育稀植技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论文,刊登在<新疆科技报)、<新疆农业科技>等报刊上。
  1960年,杨柏松怀着建设祖国边疆的赤诚渴望,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从家乡湖南来到了荒漠大西北,成为新疆农校的一名教师,这一干就是40多年。4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历届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杨老师凭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党和人民坚贞不渝的信念,在庭州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让我们沿着时光的足迹。追寻杨老师那不平凡的人生历程。1975年,杨老师骑着一辆破自行车,驮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开了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到艰苦的滨湖二队搞支农服务。白天,大的孩子就带到田间地头,任其在渠沟、田埂上滚爬。小的孩子就放在生产队的托儿所。在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的馈乏和珍贵,农民的孩子按人头可分得3公斤大米,但杨老师没有这个份额。孩子没有吃的,杨老师就拿西红柿让孩子充饥。杨老师的工作—天天地开展起来,孩子却—天天地面黄肌瘦下去。有一天杨老师又拿几个西红柿给孩子送去,孩子欢喜地说:“爸爸,今天奶奶让我喝米汤了”。原来,托儿所的老太太看着孩子那稚嫩,腊黄的脸,流着泪从其他孩子的口粮里挪出了一把米。辛酸、滚烫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从这个要强的湖南汉子的眼眶奔诵而出。同时他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水稻增产,一定要让孩子吃饱。
   从那以后,杨老师带着科技兴农,改变农业落后现实的决心,奔戈壁,走沙滩。冒酷暑,顶烈日。一头扎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中。很快,就在呼图壁县园户村乡,米泉县三道坝乡,昌吉市六工乡建立了三个基点。跑两县一市,再上课、培训、编写教材,时间,交通。吃住,经费怎么办?为了解决上述困难,杨老师采取了“四三二”的办法。“ 四套行李”:呼图壁县园户村地下室一套。呼图壁大海子宿舍一套,米泉三道坝农民家里一套,昌吉市自己家一套;三辆自行车:园户村一辆,大海子一辆,三道坝一辆;还有两条腿跑路。为了适时播种,或及时了解生产情况,有时上午人还在米泉市三道坝乡,下午就骑自行车到了呼图壁大海子渔场。同志们可以算一算,从米泉到昌吉是多少公里,从昌吉到呼图壁是多少公里,从呼图壁到大海子又是多少公里,别忘了杨老师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几十年,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行走了多少路,杨老师自己也说不清。有人粗算了一下,这一串串脚印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周多。因为骑的自行车旧,挂的包包旧,穿的衣、吃的粮和其他生活用品都挂在自行车上,就有不少人误认为杨老师是内地来打工的“盲流”,稻民们都争着要雇杨老师种水稻。有人还编了一个顺口溜,说杨老师“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挖炭的,问一问,才知是搞农技推广的”。
   就是这位有着农民的脸谱、农民的发型。农民的衣着、农民的做派的杨老师。一头扎进了水稻的科学研究中,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更加深刻体味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对种子的膜拜,有了良种,才有可能丰收,只有丰产,农民才会脱贫,也只有脱贫,杨老师才觉得不辱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但培育良种谈何容易,但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每天晨星还在天空中闪烁,稻田里就有了杨老师的身影,中年,骄阳似火,杨老师依然舍不得离开实验田,他是在仔细地观察稻苗的生长,一旦发现有粗壮高大与众不同的稻苗,杨老师会高兴得象孩子似的,接下来呵护这些稻苗比呵护自己的孩子还要精心,因为他心中只有—个念头,一定要培育出良种。一定要让农脱贫致富奔小康,他认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只有站在生产力的前沿,争取科研的制高点,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这是根植在杨老师心中的理念。
   与时俱进的科技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科技创新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井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不但要吃饱,更要讲究吃好,人们对米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老师也深知,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离开了市场,脱离了社会需求,那么他的任何成果将暗淡无光,怎么办?他的耳边响起了上级领导的亲切话语:“杨老师你要搞优质米,优质!优质!再优质!”当然他也没忘记自己当时立下的誓言:请领导放心,在我有生之年。只要还干得动,就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昌吉州各稻区都种优质稻、吃优质米。卖优质米。如果活着不如愿,死了就将骨灰撒在稻田里也要尽最后努力。
   梅花香自苦寒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杨老师的不懈努力,辛勤培育,”昌优一号”终于诞生了。她米质好,色青发亮。透明,谷氨酸。蛋白质含量高。蒸出的米饭清香,饭粒完整,洁白有光泽,软而不粘、冷后不硬,达到了中国优质食用粳米一级标准,更为重要的是此品种秧苗健壮,分蘖力极强。可单株插秧。每亩只需用种于400-500克而原大田用种要5—8公斤,现在用种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而亩产却可高达700公斤以上,节约了种子,降低了成本,深受农民喜爱。1998年以来,先后在呼图壁。米泉等实验示范推广了”昌优一号”水稻品种,使农民每亩增收500一800元。掌声,荣誉接踵而来。我们听听这个钢铁性格的湖南汉字是怎么说的吧:党指路,朝前走,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达目的不罢休。
   1998年需要准备300亩的种子。为了防止人为或机械选种的混杂,保证种子的纯度,杨老师每天早出晚归,历经27天,用一双手捋够了300亩的特级良种。那是我所见过的—双最粗糙、最难看的手。因为长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霜冻。褐色或焦黄的斑点,肆无忌惮地爬上了整个胳膊。一道道已愈合或新张开的裂缝,像广阔稻田上纵横交错的沟渠。   “捋”和“插”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使这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变形扭曲,再也不能伸展。这又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双手,是这双手,高擎科技的火炬,点亮农民心头的希望;是这双手,托起杨老师“一亩田立足天下,一手绝活举世闻名”的理想;是这双手,印证着一个巅扑不破的真理:劳动,创造了美。
   1999年,根据市场预测优质米、优质香米将会扩大种植面积,杨老师预留了6000公斤的种子。果然农民都想要这个种子,但农民,手头拿不出钱来购买种子,当时,市场上优质米,优质香米以及特种米的种子正为紧俏,有人游说杨老师待价而估,猛转一笔钱。但杨老师却将6000公斤原种全部送给了农民,分配给昌吉州及塔城地区各稻区农民去种植。杨老师说,把这些种子让农民种,投进去,他们今后每年收回来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造福于民,造福于国家。这是我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良心,更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熬过了多少风餐露宿的日子,品味了几多殚精竭虑的艰辛,忍受了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艰难,他的执着、爱心、汗水和热情,终于融在了这样一串串辉煌业绩中。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使得昌吉市六工乡两千多亩水稻每年亩产递增30多公斤。1997年使水稻亩产达601公斤。1995年他到呼图壁县呼河管理处种科技拔尖田150亩,当年每亩就超原指标50公斤,产值超标7万元,此后连年递增,1996年超产27吨,1997年超产52吨。在呼图壁县、米泉市经他指导的稻田面积近20万亩,为稻农创直接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
   1998年塔城地区聘请杨老师作技术指导,当年水稻获得大丰收,塔城地区奖励他1.2万元,并不富足的杨老师买上种子、农药、化肥全部送给当地刚刚成立的农协会,因为他觉得当地农民比他更需要这笔钱。
    有些农民朋友对杨老师说:“我们真希望多一点像你这样的共产党员,你一来我们的稻子就长的好”,杨老师反问道:“你们怎么知道我是共产党员?”他们果断地回答:“能像你这样做,就是我们心中的共产党员”。这位农民心中真正的共产党员,他研制的稻子一年年丰产了,而自己却一年年消瘦了,他帮助的农民一年年致富了,而自己却债务缠身。也许杨老师所做的一切算不上轰轰烈烈,但他努力提高科技含量,使农民增收这些事实却实实在在,可以说他是新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楷模,在他身上体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风范。许多人在问:“一名普通教师,靠什么铸就成功之路呢?”在这里我要大声告诉同志们: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忘我的精神,奉献的精神,拼搏的精神,靠的是一种忠诚、一种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靠的是一种追求。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共产主义信念的追求!
   岁月悠悠,人生无悔,杨柏松老师深知,所有的成绩都没有永恒,所有的荣誉都没有专利,所有的日子都将过去。“老骥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年过花甲的杨柏松老师依旧那样匆忙,一身蓝褂,一双布鞋奔波在呼图壁,昌吉。米泉之间,奔波在厅州这块美丽多情的土地上!
   敢问天山为哪般?为了大地的丰收
!

作者:海刚 马海陆 马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