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北京市农校81届果树专业
毕业生赵春生
北京市农业学校
姚睿
2001年1月14日在《京郊日报》刊登的郊区经济发展“十大典型”人物中,我看到了赵春生的名字。身为同行,一种相交的渴望在心中油然而生。
厌农却恋农
3月12日我来到北京三利果树研究所,终于见到了被称为“民科少帅”的赵春生。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之爱,是爷爷奶奶将他抚养成人。1981年7月他从北京农校果树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县林业站的站长,他在工作中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在帮助果农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写出了十多篇优价值的科研论文,先后6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使本县的果树生产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1990年仅多效唑在果树上的应用技术一项,就使全县1.6万亩果树,纯增经济效益200多万元。1992年28岁的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开始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同时还被任命为林业局副局长。正当许多人认为他仕途无量时,在许多惊讶和不解的目光中,1993年他却毅然辞去公职,带领8名科技人员成立了北京市农业民营科技企业——三利果树研究所。谈到这里确实也感到费解,于是我问他:“你报考农校时,是因为真心热爱这一行吗;”“说心里话,谁不知道搞农的辛苦,风里来,雨里去,我考农校,一是想离家远一些,换换环境;二是因为农校的助学金高一些,能够保证我完成学业。”直率的回答,让我颇感意外,但既然不是真心的热爱农业,却为什么又甘心愿意放弃脱离农业的机会,这让我更加难以理解。他看到我疑惑的样子,笑着说:“果树专业我毕竟学了三年,如果放弃就等于荒废了三年时光。今天我放弃仕途,再次选择农业,不是头脑一时发热。更不是为了出风头。不错,如果沿着仕途走下去,可能会有更高的职务,但我离不开那些果园和试验地,我觉得从事农业发展的空间是无法估量的。
不言自己能吃苦
赵春生刚参加工作时,经常要到果园去蹲点,因果园没有住宿条件,他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往返几十里路,为了作好病虫害测报防治工作,往往天不亮,就要赶到果园观察情况,直到天黑才能回到局机关,经常是赶不上机关的晚饭。同是搞农的我深知下乡的辛苦,而他却说这些根本不算什么,1996年他为了到海南种植草莓,带着两个大学生租了40亩地,白天整地定植,晚上就住在茅草搭的窝棚里,当他们刚刚把草莓苗定植好,却赶上了18号台风,一夜之间降了400mm的雨,窝棚离海岸只有一里多远,水电都断了。深夜,借着打火机的亮光,眼看着水面一点一点的升高,蛇和老鼠在窝棚里乱窜,他对自己的决策,顿生悔意。整整被困了3
天,他们才得救。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当我问他取得这么多成绩,是否吃了不少苦时,他不愿承认自己能吃苦:确实,连生死都经历了的人,又有何苦可言呢?
善于“迎合”
迎合别人往往让人理解为溜须拍马,但赵春生却赋予了“迎合”以新的内涵。他说:“迎合是投其所好,但更是为了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时刻以他人为出发点,并以他人做归宿,以他人满意为原则,自觉的调整自己的观点、习惯和爱好,是为了取得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只有先解决生存问题,才可能求得发展。”他说如果没有同事、家人和农民朋友的支持,他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而得到他们的支持,就是自己迎合了他们的需要。迎合是一种忘我,而只有忘掉自己,才能确立自己的位置,站稳自己的位置。1981年刚参加工作时,他到平各庄乡窑坡村蹲点,在不足3年的时间里,他使该村果树面积由25亩发展到400亩,果品产量从2万斤增加到50多万斤,产值从3000元提高到了30万元,果农的收入翻了10倍,达到人均2000多元。但为了搞好果园生产,他从来不讲条件,更不图向农民索取什么。他的无私奉献赢得了果农的尊重。在他结婚时,一个叫刘显禄的果农代表乡亲找到他,要为他操办婚事,表示出钱、出力乡亲们都不在乎。他说乡亲们的那份真情,让失去父母关爱的他至今难忘。谈到家庭对他的支持时,赵春生沉默了许久.只对我说:“没能更多的孝敬爷爷奶奶,让我十分内疚,做事需要求得社会整体的支持,这就包括家庭,舍家未必就能干好事业。”不忘母校的赵春生对母校充满了感情,虽然自己已经小有名气,但每当有人问起他毕业于哪所学校时,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毕业于北京农校。谈到学校的老师,他说李中涛老师对他影响最大,他佩服李老师能够同时考上三所大学,更佩服李老师.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条件开展研究,为我国果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他每年都要回到母校,为师生做有关京郊果树技术发展情况的报告,除此之外公司还要承接农校学生的实习任务。他说:“能够为母校做些事,感到非常荣幸,希望有更多的师弟师妹有所作为。”
知道自己一斤值多少钱
从1993年至今,赵春生的三利果树研究所以果树技术开发与服务为职能,先后完成了“果园管道喷药技术”、“SOD草莓栽培技术”、“樱桃抑制栽培技术”和“欧洲甜樱桃良种的引进与快速繁育”等项目的开发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果园管道喷药技术为农业部“八五”重点开发项目,该技术与常规的手扶喷药车相比节能80%,节工60%,工效提高1倍,累计推广3万亩,年增效1亿元以上,获得了市农业科技项目推广一等奖;他们1999年开发的樱桃抑制栽培技术,是樱桃栽培技术的突破,此技术使樱桃在春节前能够成熟上市,目前已经申报国家专利,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可估量。三利果树所现在已经拥有18名科技人员,随着业务发展组建了种苗中心、设施园艺部和生产资料部,其业务范围也由顺义区扩大到了整个华北地区。并且与德国、日本、乌克兰等国的农业科技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聘请了4位外国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当我问赵春生收入如何时,他说自己是个趁事,不趁钱的人。现在他的目标是参与西部大开发。临走时,赵春生对我讲:“创新加迎合就是我的自信,有人曾问我‘你知道自己多少钱一斤吗?’我说知道,不就是当我死后,用我创造的财富除以我的体重吗。我不为成功而努力,但坚信努力会成功。”
摘自《农业职业教育》20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