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根据2008年学术年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报告整理)校企合作的主要内涵我们有必要再给它界定一下,我们研究认为,职教结构和产业界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的各种平等互利的合作活动这就是校企合作。有人说,这里缺了一个科研,实际对于教育机构来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包括。但我个人认为,职业教育强调两点就足够了,一个是人才培养,一个是社会服务,但是社会服务里面包括技术开发,有一定的研究性质,但不是主体。不能作为一个主要内容来研究,同时最核心的东西只有一个,就是人才培养。研究校企合作抓住这个主要内容研究,把机制研究清楚了,我相信其他扩展性内容是迎刃而解的。
我个人认为,这个东西属于合作教育,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有一个定义,“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获取报酬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和学”。工作和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认为不是太明显的界限,有一个课题做过大样本的调查,调查结果企业的很多人员认为,很多专业技能是从工作中获得的,大概占70%以上。但如果这么说何必学习呢?就工作就完了,但是那么多人工作,为什么有人在工作中能够出类拔萃,触类旁通,有所创新,有些人在工作中搞的不好呢?这就是教育的作用。这里讨论的是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是这样一个问题。怎么结合?我们现在强调工学结合应该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如何我们可以研究,但一定要有。比如说,加拿大1979年合作教育服务标准,工作的工位是经过学校认定,是适合学习的。比如一个非常简单、非常危险的操作岗位,告诉人家是“合作教育”肯定不行。同时工作不是跟着看,跟着转,而是要实际的做,同时是有心的,并不是我们强调非要拿这个钱来解决学生的困难,而是说这种有心代表有责任,说明工作的责任。同时工作的进程学校不是放羊的,是有督导的,企业对学生的表现是企业管理和评估为主,同时总的时间不能太少,应该占总的学习时间的50%或者1/3。现在定为中职一年,高职半年,也是有一定量。根据这些来说,大家如果观察到2001年韩国会议联合国教科文修订的《关于技术职业教育的建议》35条提出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对其准备在相关领域选择职业的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并与教育机构向配合组织这种培训。所以这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是全社会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建议和74年的建议有一个变化,那时候说企业只需要对他进行实践的培训,01年增加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的培训”,这就不一样了。很多同志说德国企业就是培训,真刀真抢得培训,其实不是这样,第一年、第二年不是真刀真枪的培训,是很多专业基础性的培训,最后一年顶岗培训倒是给企业创造价值。这个规律我们大家可以研究。
校企合作进展很快,尤其是温总理在去年讲的很到位,在做中学、做中教,谈到了这个问题,这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教育部从2002年以来,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这样提出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革。教育部领导这样提出,对于我们研究人员来说好象很大、很空,这么多年来反过来看这件事是一个战略的行动,抓质量没有从微观开始,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里切入了,这样一切入带来了教育改革和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
关于进展情况我们没有准确的全覆盖的统计,只能看调研报告的抽样。中部某省对56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抽样调查,有49所学校组织了顶岗实习,因为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关键部位,我们要集中到这一点上来破解。143家企业接受了28600名学生。覆盖面如果从学校覆盖面来看是80%,我觉得这个数字也不错了。但是这里谈到一个问题,对口率是23%,专业大类对口率59%,作者分析认为,对口率偏低是问题。同时在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上学习是40%,流水线低技能工作岗位上实习57%。这个数据调查的很好,很关键,如何评价我觉得这是可以留给大家思考的,就是说如果这个对口就业率和现在调查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差不多的话,我们不能认为这个岗位太差,如果我们现在学生实际技术岗位含量和这个也差不多的话,也不能认为这个实习的质量不高。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对国家的劳动组织技术含量没有太准确的掌握,这是很关键的。这个研究是很重要的,这是重要的指标。可以说,中部一个大省如果调查结果说明我们的基本面不错,相关性如何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
江苏是殷翔文、马斌搞的调查,有39000人的抽样,没有进行顶岗实习的10%,当然江苏在全国职教处于领先位置。宁波教育局比较新的一个调查,调查学校包括中职、高职,跟若干所企业合作,合作最多的多少家,最少多少家,平均多少家大家都可以看。这里说明问题,现在合作企业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因为现在总体每个企业的实习数在减少,所以没有一定数量的合作企业就很难把你的毕业生都顶岗了。我认为把最高的和最低的分去掉之后,平均值应该低一点,因为宁波经济比较好,学校数还比较多。
另外一个调查是课题里对135家企业6省1市进行调查,这里就根据企业调查参加顶岗实习的类型做了一个划分,60以上企业做的事认为这是一个基本的合作层面,50%以下企业做的应该是更高一层的。基本可以分成基本层面和合作和扩展层面的合作。所谓基本层面就是学生顶岗实习、其他实习、为老师提供实习,企业参加学校职业指导和招聘会。现在推广这些东西不要把指标定得多高,基本层面要大家都能达到,我不赞成用百所示范高职的标准要求所有学校,没有那个必要。我们要协调发展,均匀发展,要给出多数学校,多数老师,一般的学校、一般的老师可以参照的模式。国内现在这些模式现在非常丰富,是中国特色职教的一个创造。
学年分段、2+1,周部长提出的三段式就是中国特色。主要模式包括职教集团、学年分段、阶梯阶段、行业主导、厂内基地、教学工厂、订单培养、弹性安排、半工半读。搞的比较好的是浙江省搞的在职的双元制,对技术比较复杂的职业更为合理。半工半读搞的也还不错,我们正在准备开会。但是这比较适合于农村,家庭贫困,家庭不贫困有时候家长不需要孩子半工半读。现在比较有创意的是弹性安排,有些三产的行业有周期,会展有周期,旅游有旺季,铁路有春运,建筑有建筑期等等,这样灵活安排效率也高,双方都比较合适。这种灵活比如在IT行业给点订单和行业外包,跟着订单走,很灵活,有时候节就要很合理,有时候没有进行基本的学习就进去了。有时候恰恰相反,提前进入实践之后对后续的学习增长了兴趣。还有一个订单培养,订单培养现在趋势是周期缩短,不订的,订后两年或者最后一年,而且加大对订单的特殊要求。教学工厂,尤其在软件IT的企业比较合适。厂内基地,企业厂内基地发展不够,我们的基地有一个顶岗实习不算基地,真正按世界上的标准,必须有教学成分,必须有实训成分,必须有综合素质培养成分,那才加基地呢。真正企业付出返税是真正给这样的企业返税,但是根据中国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有太高的苛求,但也不要让企业认为现在他万事大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行业主导,大家现在研究的好学校、大企业,所有经验都是这样,但恰恰忽视一个大问题,中国95%都上中小企业,90%以上都是一般的学校,怎么办这个事?现在必须要靠行业,现在进行调查行业基础极差,想办法支持行业。前些年我看了一个案例,一个省的一千多个供销社系统,没有几个人,怎么培训?省里五个供销学校搭建一个平台,非常好,这是有中国特色行业。重庆人造行业政府出钱、项目支持参加课程开发,搭建平台,这是好事,这是我们需要突破的,拣难点突破,大家不要拣容易的事情做,条件非常好就没有推广意义。职教集团不是校企合作的模式,但是作为这么一个组织形式主要功能也应该在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这是主旨。
我们谈成效要从利益相关者谈,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对企业有什么好处呢,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进企业顶岗实习,现在农民工缺的时候,尤其对中职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的谈这个问题,不要太理想化。同时企业对此也是提升形象,可以使中国的企业不断的提高就业率,还可以促进规模发展,如果不把学生赶到企业实习,学校就乘不下学生,这恰恰是一个重要的办法,没有这样一个扩展,可能我们改革推进力度没有那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