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根据2008年学术年会上海教科院职成教所所长马树超专题报告文字实录整理)感谢学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要我跟整个学会的同志一起分享一下高职教育近年来我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高职教育改革实践的成果,因为这些实践成果是整个战线的同志们做出来的,还要感谢战线上的同志们。
我的题目叫《高职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只有改革才有特色,只有改革才有质量,只有改革才有又好又快。
1、高职教育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规模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起了决定性作用;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为高职教育大众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高职教育体系框架,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示范建设取得成果,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急剧了巨大能量。提升了服务水平。
2、高职教育进入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做一个初步的建设,1999-2005年是高职院校发展建设阶段。2006-2010年,示范建设为动力,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改革、凸显特色、提高质量阶段。在这个关键的历史阶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投入水平和办学机制仍然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2010-2020年,以骨干院校为动力,以校企合作机制为抓手,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新阶段。不是专升本,可能是设计一种高技能工人硕士的相当于EMBA的项目,使专科毕业生也能学,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相当于“工人硕士”的概念。因为我们设想到2020年,可能我们整个所谓白领和蓝领阶段的中间层面会有所扩大。
3、高职教育有可能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们说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突破口,有几大论据:
1)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类型,充满活力,具有创新力。
2)积聚了一批优秀中职学校资源和经验。
3)积聚了一批具有大学、企业、政府机关、和研究机构工作经验的社会精英。这些人有改革的动力,有改革的基础。
4)示范建设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发展模式。我和大家分享示范建设的一些实践成果。
5)一批示范建设院校初步积累了内涵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
6)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使高职教育走出“压缩饼干”教学模式成为历史的必然。精英教育阶段,既使是专科教育,由于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所以压缩饼干有一定的必然性,在精英教育阶段。包括中专毕业生都是技术员,这就是精英教育的历史阶段。中专的目标定位就是技术员。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毛入学率达到23%以上,高职教育走出“压缩饼干”的教学模式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回头路,因为培养目标确定了。所以有可能成为改革的突破口。
7)中国教育发展三大战略,高职教育占了两个,既要大力发展,又要提高质量。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历史的必然,当然能不能成为改革的突破口,还要看改革的成果和持续发展的效果。
4、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思考。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试图构建一种概念模型,首先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类型,是在高校教育的框架下,其实整个中职教育,中国的职业教育,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曾经试图探索体验一种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首先是学校教育框架,不像德国,首先是双元制,企业一元、学校一元。而我们首先是学校教育、学历教育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特色,因为我们人多地少,我们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劳动人才。然后要融入产业,融入行业、融入企业等实践要素,并且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示范院校长们跟我探讨到底多大比重,是40%还是60%,他们回答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比重,我们正在实践探索这个比重,然后要提升培养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建成配套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这个学校是否有中国特色,首先是不是在大学教育框架下,然后看是不是融入了五大要素,一会看我们的示范院校是怎样融入的。
5、加强政策对改革的引导。这恰恰是我们行政部门正在努力做的事情,或者说教育部高教司正在做的事情。1)以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为抓手,推动改革。明确是示范、是抓手,不是评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大学处长问我,示范高职和重点的学校有什么区别?我最大的区别一个是对过去和现在水平条件了评估判断,一个是对未来建设的设计和实施。所以示范建设是抓手,重在推动改革,重在建设。谁有校企合作的建设方案,谁可以申请示范,如果校企合作的环境还不具备,那可以等一等看一看人家怎么做。后面我们想跟各位代表分享我们的经验。为校企合作、融入产业等要要素提供机制平台。2)传统的评估是从大学的评估中引申过来的,一套学校办学的硬指标是一个数据平台,加上领导能力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指标,都是现场进行诊断和评价的。在高职教育评估、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评审等过程中,重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融入。在高职国家高级名师需要有三年的企业工作经验,这就明确的告诉你,在高职成为国家名师,需要有企业的专职经历,指挥棒的作用非常明显。因为客观的限制高职院校的入口,所以一定要有五年企业经历,我们虽然没有到这一步,可以引导,这就是政策导向。要求一个团队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高手,在这个团队里并且真正的发挥作用,这就是指挥棒,这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怎么办,团队应该怎么建设。在一系列的工作中重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的融入。使整个高职院校的改革有非常明确的方向,这就是指挥棒的作用。
6、重视工作过程特征,加快专业改革。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他们的专业特点,将课程体系分为典型产品制作型、技术服务型、业务流程工艺型、设计制造型、创新制造型、实物案例任务型等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非常有特色。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是按照这样的分类,按照职业特点开展培养模式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强调校内生产性实训;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由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7、融入企业要素,探索机制建设
我们都说校企合作没有制度保障,我们做不了,但是我们的示范高职院校做火了,而且有制度效应。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他们创建的“银领学院”,加强订单培养第三年管理,增强实训教学性;强化制度效应,企业用人竞争前移;行业企业参与,双师结构保证实现多赢格局。浙江省15个银行系统都认为不进入这个“银领学院”都要不到你想要的人才,而且等你要到人才的时候是毕业就上岗,所以别银行就有距离,所以15个银行系统抢着进入“银领学院”就形成了制度,这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实践,也成为一种可复制、可拷贝的经验。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除了重视“五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深化以外,很重视校内基地“生产性”与“教学并”并重,现在往往过度强调生产性,一条线进来整个就是生产,学生站在玻璃窗外看,他们规定工业中心引进生产线的40%生产功能必须用五于实践教学。从制度上确保,年产值是1000万只能给600万的生产产品,另外40%的功能必须用于教学,从制度上保证必须是生产性和教学并并重,具有示范效应。我们的示范效应不仅仅是你自己做好就行了,要能做出经验来,做出模式来,让所有的高职院校可以向你学习。
8、融入职业要素,提升就业能力。
新疆农业职业学院,它的种子专业根据新疆地区寒冷的特点,采用“三轮半”培养模式,以农产品周期安排实习学期,打破传统学制安排。以前在种子发展很好的时候学生放暑假,学生总是看到种子开花,看不到种子的结果。这种方式在寒冷的东北地区比比皆是。
黑龙江农业工程学校,他们与韩国大学企业合作,50%的汽修专业的学生到韩国就业。和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联合办学,学生获得IHK等证书后,15%将到德国就业。
9、融入行业要素,重视校园形态变革。
武汉铁路技术学院:他们在小区内建设形态的“火车站”,有电子屏幕,有铁轨、站台,甚至学生打篮球就在里面,感受到行业职业的要求。
上海公安专科学校,他们跟地铁公司合作在?校内建设地铁车站和车厢,作为学院实训场所。和治安总队合作,在校内按照公安部颁布标准进行培训。
10、可供选择的建议:深化改革与持续的对策思考。
1)从我们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角度,肯定要加大专项投入,我们建议政府对专项投入,要充分利用,强化政策导向。比如用中央财政的投入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假如有新的专项有可能推进地方政府的投入,扭转生均学费高于生均财政经费现状,提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源。
2)要建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现在学校已经搞的热火朝天,但是我们缺少区域性的,比如说两个省或者三个省区建立一块产学合作的协作中心,把产业要素和学校要素资源能够进行所谓联盟和互动,这种是机制建设。台湾区域的产学联盟中心做的非常好,19个学校把一块一块的专业联合起来,非常好。
3)强化专项资金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导向。
4)强化高职院校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的政策导向。因为现在区域不均衡现象非常严重,而区域的协调发展又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一个指标,高职院校能够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服务吗?要强化这种政策导向,谁能够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服务,谁就应该能够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台湾有一个很小的动作政策导向淋漓尽致,台湾科技大学专尖团队非常明显,专任教师246个,兼课教师250个,他们的兼课教师必须有是周学时安排的,这样的框架下,每一个专业老师课时18周,还有两到三周是个人请行业专家替你上课。我问他们钱怎么办?这就是政策导向,凡是请来的兼职的能工巧匠的钱全部由学校支付,任课老师的钱不少。
5)强化高职教育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政策导向。冯局长认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了给职业教育提供支撑了,事实上我感觉更多的需要职业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要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什么服务。比如,农村合作信用社的建设,这是十七届三中全会非常明确的,要优先发展农村自己的合作信用社。台湾的农村合作信用社利息的85%是用于合作组织及农村联盟,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我们如果说也想构建这样一个东西,我们的人才从哪里来?所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高职院校,我们的职业院校可能不仅仅是农业类的高职院校,需要为他提供服务,加入我们一百所示范院校,每个院校都有一个项目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假如政府能够拿出一笔专项,谁能够服务给给谁钱,这时候可能高职教育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政策导向就有了一个推动力了。假如14000所中职学校和1168所高职院校都能够有一个项目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不仅仅是专业,那我们的农村改革发展就确实有人力资源保障了。这是我最想说的一个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