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科教处
在农业部科教司的正确指导、关心和支持下,我区农业职业教育认其实践“三个代表”,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农业部科教司有关文件的部署,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线,积极推动新一轮改革,推进新一轮建设,实现新一轮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农业职业院校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一)突出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突出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专门人才,实现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同上,学校效益、社会效益双赢。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办学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搞建设谋发展,校舍建筑面积每年以3万平方米递增。校园“四化”即绿化、美化、文化、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绝大部分学校先后成为当地“园林式单位”“精神文明单位”。学校每年为社会培养4000多名合格人才,这些人才已成为我区广大农村留得下、用得上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同时,各学校牢固树立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的思想,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农科教结合等形式,送教下乡,送技术下乡,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密切教育与科技和经济的联系。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先后荣获自治区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3项,其中“南校”系列玉米育种,更是硕果累累。2002年,该校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全区农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l0多年来,桂林农校坚持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实施科教兴农、科教富民计划,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2002年,广西农校独立升格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钦州农校、柳州牧校被评定为自治区级重点中专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提高。
(二)激活办学机制,招生规模实现恢复性增长。根据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针对新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各学校认真贯彻《关于深化我区农业中专教育改革的意见》(桂农业发[2000]7号),深化教育改革,激活办学机制,紧紧围绕树立“新三观”,狠抓“五大建设”,实现“三个转变”。树立“新三观”,即树立大职教观、大农业观和新的人才质量观。要求各校跳出行业圈圈,站在大职教的高度,在坚持以农为主,以农为特色的基础上,敢于拓宽领域和空间,敢于和善于抢“山头”扩“地盘”;从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由传统的“三农”向现代“三农”转变,重点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转岗拓宽专业设置和短期培训领域;打破“一个标准进、一个标准出”的传统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种“多规格进、多类型出”的有利于学生素质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狠抓“五大建设”,即狠抓以提高办学条件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为目标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拓宽面向、优化结构为目标的专业现代化建设。以专业办产业乃至产业办专业为目标的产业实习基地建设,以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为目标的现代管理制度建设。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办学形式由单一的中专学历教育向中专、大专、成人教育、短期培训、普通中学教育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转变;实现由规模发展向适度规模基础上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转变;实现由单纯的教学服务向招生、教学、职业指导三位一体、全程服务的转变。各学校的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招生规模在2000、2001年连续下降的情况下,2002年共招收新生4742人,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比1999年的4271人,增长11%,实现了一年调整、一年恢复提高的目标。其中,普通中专招生3035人,仍为学生的主体;高职416人,实现了较高起点的突破;综合高中l291人,成为生命力十分强劲的新的办学形式。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调整教育结构和优化专业设置。一是调整教育结构。各学校坚持以中专为主体,努力向两头延伸的方针,积极探索,开办综合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办大专函授班、“3+2”高职班,高职脱产、函授班等。目前,各学校三类高中在校生达到1997人,联合办学在校生达到1583人,既有效地稳定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又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各学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生存发展出发,贯彻“强化特色、大力调整、重在改造、突出主干、加速成熟”的方针,增设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商品经营、家政服务、生物技术应用、机电、文秘等一批专业。不仅进一步扩大了生源,而且还优化了专业结构。三是推进教学改革。各学校积极开展以模块式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教学改革活动,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就业创业能力。重点推进农职院、钦州农校、柳州牧校的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创建新的教学体系。在教法上,注重现场实地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教学内容上,根据学制四改三、培养目标调整、学生入学素质状况的变化,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强调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职业技能的针对性。各学校还不断深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继续推行教考分离制度,进一步推进“多证毕业”制度。使毕业生既能拿到中专毕业证,又能拿到l—2个工种技能证书或等级证书。
(四)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推进产业办专业。产业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近年来,我厅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各学校的产业实习基地建设进行规划和部署,各学校也加强了对产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领导,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教学与产业、育人目标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目前,已涌现出投资近3000万元的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承担国家玉米良繁基地建设的玉米育种中心;以水稻制种为主业,去年盈利达到50多万元的燎原开发公司;实现产值839万元,盈利35万元的钦州农校副食品基地、饲料厂、农技服务公司;投资l
80万元,拥有68头奶牛和成套奶制品设备,去年试投产盈利16万元的百色农校的奶牛场等一批初具规模,教学效果、经营效益较好的产业实习基地。2002年,各学校产业实习基地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另外,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实施农业科技教育“走出去”项目成立的华亚金桥公司,玉林农校建设中的竹山基地、八里铺养殖场,梧州农校信都基地,柳州牧校即将建成的大型生态养殖场和桂林农校的食用菌繁育基地等,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业中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校按照“提高门坎,严把进口;注重基础,突出能力;重点培养,造就骨干;统盘规划。优化结构;加强师德,加快转型”的原则,下大力气抓教师队伍建设,采用多种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全区农业中专教师有7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及研究生班,有65人在读本科,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全部参加了学历达标再教育。开展全区农业中专教师论文比赛活动,收到了l
41篇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各校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了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等培训班。组织教师、学校领导赴广东、东北三省、美国等地学习,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受到了启发。一批教师承担了中国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全国农业中专、农高职教材和全区素质教育农业技能课教材的编写任务。
(六)大力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现“以销促招”。2002年,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桂林农校、河池农校、玉林农校、钦州农校、百色农校等先后举办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选会”,效果喜人。柳州牧校开创全区大学、中专学校自办“双选会”先河,从1998年起,连续5年6次成功举办毕业生“双选会”。2002年分别举办春季、夏季“双选会”,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达1200多个,毕业生人数仅714人,远远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连续5年出现毕业生旺销局面。桂林农校与桂林市人才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毕业生就业专场洽谈会,共有59家用人单位进场录用毕业生,现场签订协议276人,加上会前落实的l
00多人,就业率达90%。钦州农校2002年毕业生“双选会”共有68家单位到校招聘,会上有445人与用人单位签约,签约率占毕业生人数的92%。广西农校、梧州农校积极开拓区内外就业市场,安排毕业生顶岗实习,采取专人负责、跟踪服务等措施,力保毕业生找到实习和就业单位。广西农校、河池农校年初就安排一批毕业生到广东、海南以及区内的企业顶岗实习。百色农校密切与企业关系,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与广西富丰集团协商,签署了校企联合办班的意向书,2002年首批“富丰班”招生名额为50名,学制三年,由富丰集团安排见习与毕业实习,毕业后富丰集团择优录用就业。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再上新台阶
自治区党委在“l
2346l 0”农业农村工作思路中,明确把农民教育培训工程作为六大农业工程之一。我区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始终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创新培训机制,增加培训投入,完善培训内容,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果。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为基本制度,以“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龙头,以大面积实用技术培训为基础,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突出抓好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体系、培训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建设。
我们坚持农民培训“五个一”指导思想,“四个具备”目标定位,“六统一”管理规范和“五个一点”的投入机制,即“设置一个岗位、开发一种资源、建立一个基地、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指导思想。明确“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代新型农民;具备一定的产业开发能力,成为农业产业经营业主;具备一定的组织形式,成为专业协会的骨干会员;具备较强的技术辐射作用,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目标定位。全面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岗位规范、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核发证办法”的管理规范。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一点、区财政拨一点、地方财政配套一点、其他渠道筹一点、受培训者交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完善“区、市、县、乡上下衔接,农、科、教、财、青、妇左右协作”的网络化组织管理体系,不断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广泛深入扎实开展。我们坚持每年开好一次全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工作;办好2—3期农民培训管理干部培训班,熟悉业务,提高工作水平;严格执行年中、年底两次督查,检查指导,确保提高质量、完成任务。
截至2002年底,我区的所有地(市)、88个县(市、区)成立了“绿色证书工程”办公室,配备了一支3200人的管理队伍和4288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累计培训“绿证”学员近60万人,其中2002年新增l4万人。先后有20个县(市)被列入“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试点县或项目县,累计设置1083个教学班,结业“青培”学员6万多人。
三、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院校工作方面,一是千方百计搞好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狠抓生源,实现两年调整,两年恢复,“十五”期末,在校生恢复到1.7万人以上,力争突破。二是科学规划,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力争用2—3年时间,建成3—4所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再用2—3年时间,建成1—2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力争再上一所大专学校。三是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各农校为办学网点,构建我区农校系统“3+2”高职办学体系,整体提升各校的办学层次。四是重点抓好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钦州农校和柳州牧校的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新的教学体系。五是激活办学机制。实行同门进、多门出,多规格进、多类型出,上下分流、五类共存(普通高中、职高、中专、高职、短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六是调整全区农业职业学院(校)的区域布局和分工,突出服务地方、服务经济功能,突出各学校的特色,确保各学校的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亮点更亮,打响品牌。七是按照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最终实现产业办专业的构想,围绕主干专业,每个学校重点建设l—2个上档次、上规模、效益好、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实习基地。八是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到2005年,各学校的专任教师人数、学历合格率、职称结构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等全部达到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的规定条件。
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突出抓好五大块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加强政府统筹,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在“12346l
0”农业农村工作思路中关于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的部署和农业部科教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十五”期间广西“绿色证书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继续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二是按照农业部科教司的安排,尽最大努力实施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工程”等,进一步创新培训机制,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三是从今后起,启动自治区级“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年安排l0个县,每县自治区财政拨款10万元,争取“十五”期末,国家、自治区“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县达到70%以上。四是每年自治区财政拨专项150万元,参照农业部“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的设计思路,开设短期脱产培训班,开展“绿证”持证人员的再培训、骨干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转岗培训。五是创新农民培训的组织形式和机制。积极探索利用农业职业院校、农广校、农村普通中学等农村教育资源开展农民培训的运行机制;探索农民专业协会、龙头企业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组织形式;探索培训资金统一投入、项目捆绑培训的农民培训资金投入、管理体制,不断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模化、项目化,实现科教兴农战略目标。
(2003年4月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