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形势下中等农业学校发展的对策

::首页新闻::

 

季大方

    当前,中等农业学校在办学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正视、克服和解决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走改革创新之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
    一、 学校定位
    在目前形势下,学校对自己定位非常有必要,看清自己的处境,看清自己可能发展的前景,才有可能找到正确、踏实的出发点,才有可能采取正确的措施,才有可能被社会各界承认,得到社会各界支持。
    定位的第一条是学校在当地所处的地位,在教育上如何、在农业上如何、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何。一般说来,各地区农校在地区应是教育大户、农业大户,教育资源、农业技术力量相对来说是比较雄厚的,应该也完全可以在当地成为农业技术、教育方面的一支主力军,这样的定位分析,学校领导心中一定要清楚。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采取各种方式宣传学校的定位,尽可能做到让地方政府的领导(特别是非农业教育部门的负责人),也能了解清楚。
    定位的第二条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看看自己能在经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应以农业为主,但千万不要为农业两字束缚死,要农业、农民、农村综合考虑,甚至跳出“农门”到其它行业,其他产业中去考虑),找到学校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确定自己的服务对象。
    定位的第三条是根据自己的地位、社会需求和自己的力量(包括可争取到的力量)决定办学专业、办学层次。专业一定要贴近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要考虑到几年后当地人才需求的趋向,使培养的人才在今后几年毕业时,正好赶上需求,容易找到工作。专业还要考虑到自己的优势,然后决定准备办的优势专业、一般专业,可拓展出去的专业、准备今后发展了再办的专业,这样的工作每年要做,而且要通过广泛调查和社会各界广泛接触来实现。办学专业的决定还要和办学层次定位结合考虑。大学、大专、中专、一般技术人员长训、短训等等,这些都要根据自己可能争取到的各方办学资源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定。在办学形式、学制上要灵活一些,全日制、半脱产、基本不脱产、不脱产都可以考虑,学制也可长可短,甚至采取全学分制。对在职干部采取基本不脱产,每年集中学习二次,每次10-15天进行辅导,辅导完即考试,平时自学比较切合此类干部的实际情况。
    二、 制订规划
    学校要站稳脚跟,求得发展,还必须有一个较长期的5-10年的发展规划。这样有三个好处:首先是宣传上能向外界说明这个学校领导是有打算的、是认真的、是可以信赖的;其次是通过规划对自己家底有数,对发展方向也明确;三是在今后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路可循,不会东抓一把,西扒一堆,上级也可以对你的需求心中有数。当然也能鼓起全校教职员工的信心,起到团结、激励的效果。
    制订规划首先要把自己学校融合入当地经济发展中去,要全方位为当地服务,这样才能得到当地对你的规划认可、支持。然后要向各方领导、各层领导宣传,求得他们的认可,特别是向有关能作出决策的领导,财力、物力、人力及宣传部门广为传播,求得他们的支持。
    规划的制定要先调查研究,切合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和实际可能,切不可脱离实际,凭空设想,当然也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规划要讲清自己的服务对象,讲清自己的目标,作用,讲清发展方向、水平、规模,质量要求及完成规划的具体、切实的措施,当然也要谈到完成规划必须得到外界支持和自己学校在规划完成中起那些作用。
    三、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学生
    学校的直观产品是学生,学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印象。学生质量高,社会上受欢迎,那么学校自然会有人来报考,有了生源,学校必然就可以存在、发展下去。目前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要求注重的是:热爱本职工作(愿干);能在最短时间挑起本职工作(会干);能主动地去解决本职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肯干)。这和过去计划经济下以书本知识为主的中专教育有巨大差距,各个学校必须加强教改力度,不仅要从过去重理轻实践向注重实践知识过渡而且更要注重向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过渡,切实地解决好愿干、会干、肯干的问题,这样的毕业生才能真正在市场经济的人才竞争中取得优势,才能为学校创出一块鲜亮的牌子。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更非短时期能解决的。原因首先因为学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除了应付考试其他素质都很差,甚至学习能力都很差,短短三年是不容易改观的;其次是牵涉到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许多观念的改变,而观念的改变又是较难的事;当然师资队伍的适应能力、管理队伍的适应能力都牵涉到人的思想转变、能力的提高也不是说一说就可以的;学校的设施建设能否跟上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是一大难题。但是这些事又是一定要去做的,如果不做到以素质教育为本,那么无论什么样的学校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迟早会被淘汰的,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各校领导和教育管理部门一定要把这项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
    四、加强社会服务
    学校组织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结合专业进行社会服务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社会服务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地方政府感到要发展,学校是一支重要的直接的建设力量,是离不开的单位,起到了宣传学校的作用,使学校在人们心目中有了地位,对学校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好处。
    组织教师结合专业进行社会服务可以锻炼教师,在思想上了解社会,跟上社会改革步伐;能使教师了解社会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致于知识老化,落后于时代;更能使教师增长实践动手能力和非专业知识的社会实践能力,对教师的提高极有帮助。这对于培养一支知识丰富、能力强、素质好的教师队伍大有帮助。在参加社会实践中,老师要带领一批学生走出去,从而有利于学生思想业务能力和学生质量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就受到社会考验,争得社会认可,以后就业就比较容易。社会服务力度加大,对学校工作就会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这样又推动了学校教学、行政、后勤、学生管理等等方面的改革。所以说一个学校的对外服务是极其重要的事,千万不可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五、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现在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中专更是主体中的主力。在实际的社会经济活动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会愈来愈多。目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就业前的受教育年限,许多地方已从九年提高到十二年,象上海等发达地区更提高到了十四年,也即达到了高中毕业后再学二年的程度。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对滞后,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近年来虽然大力发展,特别是靠“五大”学校来转化,总是教育资源有限,发展速度跟不上需要。普通高等院校又缺乏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性。目前大专、高职满足不了高中毕业生升学的要求,使很多考分较低的高中生无法升学,就业又没经过职业培训,因此社会上客观存在的需求和客观存在的办学资源有矛盾,这就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提供了极好的发展余地。现在办高职的权限已逐步下放到了省市一级,我们中专借此机会、抓住机遇,凭借自己在各地区是办学大户、办学主力去申请办高职,逐步把学校的高职教育发展起来,这样生源的问题可以大大缓解。
    办高职不是简单的升格,而是要从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条件、师资、管理水平、教材建设等等都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才能办好高职教育,否则办几天就会办不下去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农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