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农村转型服务

::首页新闻::

 

 

——2003年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综述

孙志河

    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120日至23日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这次研讨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INRULED)共同主办的。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为农村转型服务。来自中国、印度、孟加拉、尼日利亚、埃及、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巴基斯坦等24个发展中国家和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5个发达国家的教育官员、农村教育专家、非政府组织代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儿童基金会(UNICEF)、世界粮食组织(WFP)、粮食计划署、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共16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农村转型期的特点、需求和教育如何为农村发展服务问题,展开了热烈、坦诚的讨论,会议还就《教育为农村变革服务的行动计划框架》进行了研讨。教育部部长助理李连宁、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田小刚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副助理总干事Bah Diallo女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局长Shaefeer先生出席了会议。
    这次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是继1991年泰安会议之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又一次国际农村教育大会。目前,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正处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转型的突出表现是经济多样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村民自治、农民阶层分化等。它不仅带来农村经济体制、经营方式的变革,也深刻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文化、习俗、制度、思想等各个方面,客观上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的发展证明:经济的增长不能有效地减少贫困。为此,国际社会正寻求通过发展农村教育等综合措施促进社会的积极变化,推动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迅速。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大会通过了在中国建立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的159号决议。同年11月,“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在河北保定成立。
    经过代表们认真、坦诚的讨论,本次会议进一步深化了国际社会对农村教育和农村发展的认识,拓展了农村教育研究与合作的网络,并就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等问题达成一些共识。
    1
.关于“农村发展”
    “农村发展”本身并不是一个新概念,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的增长仍是其内涵的核心。但考虑到农村转型期的特殊性,本次会议所说的“农村发展”,强调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应有的积极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代表所指出的那样:“农村发展”指的是在国家和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农村能动和积极的变化过程。因为在转型期,农村产业的调整、人口的流动、市场的压力,给农村地区带来诸多已知和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和不可抗拒的变革力量,这种变化正不可避免地进行着。农村应用积极的观念迎接和引导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机遇,积极和能动地推进农村社区发展的进程,而教育是构成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
    2
.关于“农村教育”
    尽管在11年前山东泰安召开的第一次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就提出了“农村教育(Rural Education)”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由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和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所组成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教育体系”。但从目前看,这一概念仍存在一些问题。早期倡导提出农村教育的曼苏博士认为,目前对农村教育有一种错误的理解,就是把“农村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在农村的教育,而不是全部的,这样就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对立起来,造成了混乱。曼苏博士还认为,从“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教育”这一起点出发,农村现在越来越需要高等教育,与农村有关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都应纳入“农村教育”之中。这些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代表的肯定,并决定把“农村教育”的定义改为“是包括扫盲、基础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以及有关高等教育在内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教育体系”。但仍有代表担心,只要提出“农村教育”这个词,就会引起误会,不主张将其列为明确的国际通用概念。
与会的农村教育专家们强调指出:在21世纪“全球化”的世界中,农村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了超出农村社区传统问题的新任务,需要特别认真对待。这些任务包括:
    1)
增加小学以后教育和初中教育的机会,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2)建立行业与职业技能开发的机制,以满足农村不断变化的需求;3)重新确立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优先发展与农村有关的高等教育;4)根据21世纪国家和农村发展的重点调整教育的目的及内容;5)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来缩小城乡之间在教育方面的差距。
    3
.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从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看,机会与公平、质量与作用、效益与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三个问题。和城市相比,农村教育在这三个方面的差距更大。在讨论中,代表认为阻碍全面发展农村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一些代表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代表认为:许多国家政府不能正确地评价农村教育对国家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立法者和其他国家政策的制定、修改者对农村没有给予必要的社会、政治关怀和经济方面的投入。作为农村人口中最活跃的部分有文化的农村中人口,也是较赞成发展农村教育的人移居城市,也是导致政府对农业地区关注不够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政治决策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实施,如权力下放和私有化,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使得富裕的地区更具优势,而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负担加重。
    另外两个较有普遍性的观点分别是:农村本身的复杂性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以致形成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教育自身的体制制约了农村教育,它没有给农村以足够的教育关怀,质量差,缺乏吸引力。
    4
.全面发展农村教育的基本策略
    在研究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代表们一致认为应采取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性的系统策略:1)强化国家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政治义务,应保证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方面,应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教育关怀;2)加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在农村教育领域的合作,创新投入机制,扩大农村教育投入,并为农村提供平等的高质量的教育;3)因地制宜,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发展选择;4)重视并发挥农村学校在普及教育、扫盲、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5)实行科学的农村学校布局规划。要根据多样化和变化着的农村社区的特定条件来适应、调整并重新校正国家的教育重点、战略和资源;6)重视并发动全部教育机构开展为农村的服务;7)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和灵活的教育方式;8)强调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有机结合,为青年人和成年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努力构建面向农村的终身教育体系;9)改进农村教育的教学内容,使教育大纲和受教育者的健康生活及收入的增加结合起来;10)应建立农业大学、中等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行业组织共同参加的农村科技教育网络;11)重视女童、少数民族和其他弱势群体的教育;12)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水平;13)实行有效的教育培训政策;14)建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教育监测机制,保证农村教育质量。
    5
.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
    代表们一致认为,提高农村教育体系为农村教育服务的有效性是农村教育的关键。应使包括扫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相关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更有效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和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应建立农业大学、中等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行业组织共同参加的农村科技教育网络,共同服务于农村发展并最终指向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
对于各类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们普遍认为:义务教育、扫盲、职业和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在整体上构成了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教育体系框架,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是这一框架的基础;职业和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对于农村自身的发展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的作用最直接、效果最明显;高等教育面向农村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究,对于最终缩小城乡差别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职教学院

摘自〈职教论坛〉2003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