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贫困地区的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应抓好四个转变

::首页新闻::

 

姜锐

云南省昭通农校

   党的十六大召开,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如何深化自身改革,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认为应抓好四个转变。
   一、办学导向从盲目性向市场需要转变
   农业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用需求引导人才培养的目标、数量、规格和质量,形成按需培养,市场消化,供求一致的人才生产线。
   1、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办学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集约化发展,农民依靠提高科技素质和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走向富裕,都需要农业教育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这是职业教育能否立足农村市场的关键,也是检验职业教育能否满足农村经济社会需求的试金石。我们应当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一村一户农民的致富入手,培养出一大批既有专业技术,又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毕业生,通过毕业生创业开发,带动广大农民科技致富,把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吸引全社会对农业教育重新认识,重新定位,也带来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勃勃生机。
   2、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办学
   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杠杆是价格,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追求利润向城市、向发达地区流动,是区域性贫困与发达之差的必然产物。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队伍还会愈加壮大。农业职业教育要转变办学思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变体力型输出为智力型、技术型输出,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农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促进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贫困地区的学生求学费用压力大、生活不便,普遍希望开设短期技术培训班。使他们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学适用技能、经营观念、管理方法,以满足他们急于脱贫致富的愿望。
   二、专业课程设置从传统型单一化向综合型转变
   1、专业设置综合化
   贫困地区农业学校的专业多设置于80年代,教学内容陈旧,对口面过窄。彻底改变专业设置过于传统、单一的现状,形成超前、综合型、类群化的拳头专业势在必行。在专业改造时既要增加适应性、灵活性和超前性,又要保持骨干专业的相对稳定性;既要考虑短期的市场需求,又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专业改革对头,步子稳妥,逐步做到“按需办学,适销对路”。专业改造的具体做法:一是改造老专业,以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增设新专业,通过对老专业的分化组合,设置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交叉型和复合型的专业;三设专人负责搜寻用人单位人才的需求信息,不仅要注意人才的需求情况,而且要动态地考虑未来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此,我校种植专业除原有大田作物的种植外,还开设了蚕桑、果树、经济林、果树花卉等种植技术,养殖专业开设了各类家禽家畜的养殖技术和防疫治病技术。并设立了农产品加工、农村经济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专业,形成“农”字当头,种、养、加、贸、管配套的专业类,这样既促进了学校进行专业师资和教学、实验实习设备建设,也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繁荣培养创造性人才,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2、课程设置综合化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过程。在课程建设中,应本着“打好基础,拓宽知识,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在适当减少必修课的前提下增加选修课程;增加实践性教学,增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型的新学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在课程编制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结合:一是把系统知识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二是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结合起来;三是把课程的“统一要求”和“多样化”结合起来。把课程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三个层次上确定下来。在课程建设中应防止只重视理论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偏向。也要防止只重视技能训练,以做代学的现象。
   三、办学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1、发展联合办学,培养不同层次人才
   新时期贫困地区加快开放开发,要求职业教育直接为生产第一线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大批具有一定科技素质或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但由于劳动力市场目前不规范,信息不通畅,农业教育自身的培养能力还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准确把握供求关系难度很大。只有发展广泛的联合办学,才能把职业教育真正溶入市场中,实现按求供给,供为所求。联合的形式和对象很多,可采用“上挂横联下辐射”,如我校与西南林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等大专院校联合,借助其高层次师资和高新技术培养地方建设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同时,要同农村成人教育、基础教育联合,学校教育同培训沟通,加快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中小学生的职业技术渗透,深化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2、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产教结合办学
   职业教育处在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上,带有教育园地和经济实体的两重属性。只有把两重属性统一起来,育人和生产示范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在地方经济中的龙头作用,保持广大农民学习农业技术的强大吸引力。因此,要大胆开放办学,依托专业创办经济实体,或发挥技术人才的强项,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活动。产教结合,创造经济效益,示范群众;在生产经营中进行专业教学,吸收最新实用科技,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和教给学生的技术经常处于领先地位,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
   四、教学重心从理论传授向技能训练转变
   近几年,各校普遍加强了对学生的技术训练,但因条件和观念限制,重视程度和训练强度都远远不够,特别是“农”字专业,学生走出校门致富无门的现象还严重存在。新时期,职业教育要在市场经济中以人才培养的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教学重心向技能训练转移,显得十分迫切。
   1、切实落实技能训练的地位
   技能训练作为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主线,应加大课时比例,保证训练时间。教育部规定工农医类专业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的课时比例为334。笔者认为,贫困地区较发达地区更需要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技术人才,群众渴望接受职业教育后快脱贫,早致富,所以技能训练所占的课时比例应更大一些,保持在总学时数时间的50%左右为宜。
   2、制定并落实责任制
   技能训练涉及校内各个部门或校外许多生产经济组织,应成立由校领导、教导处、实习生产管理处、班主任、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及接受实习的部门人员参加的组织。制定技能训练目标,安排训练计划、编写训练教材和训练方案,强化技能训练,组织检查和评估。
   3、完善技能考核制度
   严格技能考核是强化技能训练,促进教师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提高技能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应建立包括考核标准、办法、成绩记载和考核成绩对学生毕()业影响等内容的考核制度,保证考核的具体实施。“农”字专业技能的考核还应包括学生在校外参与家庭联产承包,其他生产经营项目和技术指导农户的效果等。
   4、改革教学方式
   打破先集中进行理论教学,再集中进行实习的传统,实行边教、边学、边实践操作,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与生产融于一体。

摘自《农业职业教育》2003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