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首页新闻::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继2002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后,各行业、部门、各省市按照十六大报告和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相继召开职教工作会议,出台有关文件,明确相关政策,建立会议制度,落实具体措施,改革创新,开拓奋进,在全国形成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热潮,有力地推进了职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职教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各省市、行业、部门都已经建立了省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活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了一大批办学成绩喜人的典型。
    湖北省政府明确和强化了市(州)政府在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发展规划、服务面向、经费投入、基本建设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统筹管理和决策权。江苏省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建立并逐步完善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并提出,要坚持体制创新,加强五个统筹,统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教育资源,统筹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统筹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统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福建省致力职教持续发展,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实施科教兴省的大事来抓,并且把发展职业教育的业绩作为各级政府领导考核的依据之一,列入教育强县(市)评估的指标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给职业教育更多的空间和动力,进一步明确细化了自治区、市(地)、县三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职责,强调市(地)级政府在其行政管辖区域内对发展职业教育负有完全的责任,具有决策权和直接管理权,并从统筹、经费等9方面规定了其相关权益和职责。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各地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各类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打破部门办学和学校类型之间的界限,进一步促进职教资源的有效整合,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国家经贸委所属36个行业部门联合成立了“行业职工教育协作会”,进一步推动了行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发展。浙江、江西等地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出现新的局面。不少地方正在积极推动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互沟通、衔接的办法。
  在教学改革方面,各地认真分析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情况,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群众需要,积极调整职业学校专业布局、设置和结构,允许职业学校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发展适应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需求的专业;进一步扩大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试点范围;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进一步改革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办法;教育部已确定并公布了20个重点专业和176个专业点。同时各地切实加强了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许多职业学校还积极推行了以学分制为重点的教学制度改革,建立了职业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为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要求创造了条件。
  各地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得到加强。2002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全面实施,突出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各地普遍重视并开展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具体帮助和服务。
    各地增加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投入。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规定全市各类企业都应依法承担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相应的经费。重庆市把扩大中职招生作为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的重要任务,在增大财政投入、用好城市教育费附加、多渠道筹措职教办学经费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们以争取国家专项补助、增加专项经费、调整收费标准、海外借壳上市、用活相关政策、实行校产置换、财政贴息贷款等方式有效地增加了职教投入。

(网站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