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朱岩同志在“两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我们在年初岁尾请大家来开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简称“两会”)工作会议,主要是要对上一届“两会”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新一届“两会”的工作进行部署。并完成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换届工作。
一、工作回顾
刚才,北京市农业学校原校长倪嘉立同志代表第二届“两会”
做了工作总结。“两会”从第一届到第二届的全体成员,对我们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过去的365所中专农业学校没有一所是农业部管的,但是我们的工作很有声色,这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也得到了农业部、教育部已及各个行业的认可,特别是得到了全国农业中专的承认,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回顾20年的历程,农业中专从招生难、就业难、在校生规模300—400人发展到今天的4000—5000人,农业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业院校规模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密切相关,与我们从事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的专家、教师、校长们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回顾过去,农业职业教育面临过许多难题,我们紧密依靠农业职业学校的领导和各省农业厅科教处的同志,多次组织研究,几次与国家教委联合发文,制定了农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即不包分配方案。可以说,当时我们探索出许多改革的新路子,在管理改革、体制改革、招生制度改革、教学改革等许多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这些成就主要是靠“两会”的专家、校长。因此说,“两会”在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实践证明,“两会”的同志们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是工作有思路,具有开拓精神。农业中专招生制度的改革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做出来的,经过20年后,证明路子是对的,路是趟出来的。当时的情况是农村急需人才,而我们用有限的农业教育经费培养出的人才又大量转行,跳龙门,回不到农村去。因此,我们搞招生制度改革,搞县校联合,为地方培养人才,把我们培养的人才送到农村去,打开人才通往农村之路。
在教学改革方面,搞能力体系建设也是我们农口最先提出的,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重大冲击。过去我们是按照大学的模式教学,大学有什么专业,中专就有什么专业;大学开什么课程、编什么教材,中专就开什么课程、编什么教材,有的教材甚至不比大学的浅多少。这些以理论为主、课堂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与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不相容的。这样的体制和传统不打破,我们的人才就下不去,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专搞评估也是开了教育系统的先河。通过评估,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和效益是巨大的。据统计,各个省通过评估对学校的投入达一个多亿,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通过评估,不仅投入增加了,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内部管理改革、体制改革以及为“三农”服务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还有教材建设。据统计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依靠“两会“专家并组织有关教师共编写各种教材400多种。
总之,上述一系列工作,从招生制度改革、后勤管理改革、教学改革、能力体系建设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评估等等,都是我们“两会”专家们用改革的思路和开拓的精神做出来的。
二是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当时条件很差,开会几乎没到过宾馆,都是在学校,条件好一点的有个电扇,有的连电扇都没有。记得在湖南开会时,听说老先生们来了,伙食标准提高点儿吧,每人每天1块8角。有时冬天去南方开会,室内没有暖气,特别冷。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老校长们不怕困难努力工作的敬业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三是有一支业务精湛、在管理和专业上叫得响、能踏踏实实干事的队伍。我们的老专家、老校长们不论是写计划、写大纲还是写什么文件,都是亲自动手,没有秘书。即可以写部长讲话,又可以写信封;即可以打字,又可以校对;写材料可以在房间里闷两天把材料拿出来。这种踏踏实实做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年轻人学习。
四是有团结协作的良好传统。指导委员会成立已有12年了,研究会也快20年了,我们“两会”的成员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各个方面合作得非常好,同志们之间的情谊很深,没有什么问题研究不到一起去。
二、指导委员会换届说明
虽然从98年至今机构在变,工作重点在变,人员在变,2000年部属高校又下放,实行归口管理,但是我们一直在关注“两会“,只是投入的精力少了一些,应该说“两会”的工作始终没有间断。大家都在议论行业和教育之间是什么关系?过去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做了这些工作,现在我们仍然要继续把农业职业教育这方面工作做下去。对此,司里领导同我们教育处的意见是统一的,明确表示必须支持、引导和指导。职业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是行业与经济建设结合得最紧密的教育,比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要紧密得多。所以农业职业教育工作也是我们处的四项工作之一。
2000年成立教育处之后,我们策划了把原来的高教、成教、中专、继续教育等有关的研究会、指导委员会等合并到一起,成立一个“农业部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四个工作委员会,其中一个就是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替代原来的“两会”。在新的机构没有成立之前,原来的机构还要继续工作,今天是第三届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这次换届没有严格按照程序办,我们的想法是尽量简单化,我们提了一个建议性的名单,部里也讨论了,也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所以就不开大会选举了。另外,指导委员会是一个工作机构,属于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聘任,没有必要扩大范围。我们的思路是指导委员会和研究会两个班子一套人马,按照这个思路,决定召开第三届工作会议,进行指导委员会的换届工作。
从部里来讲,为什么要依托这样一个组织做工作?现在教育处的工作重点80%放在农民教育和农业经济工作上,面向的是有八亿农民的农村。“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核心问题。提高农民的素质,对农民进行教育是政府最大的任务。当然这不只是农业部负责的问题,但农业部面对的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教育工作自然是我们的工作,因为农业部只有一个教育处。所以,我们的大量工作是围绕农民做文章。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工作怎么做?我认为,职业教育工作还要做好,这块阵地不能丢。在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的情况下,总结过去的经验,充分发挥和利用好专家组织来做这项工作,是部里开展工作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我们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的需要。大家也希望有这样一个组织把大家组织起来,研究交流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这次调整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区别之一是人员组成不同,过去的“两会”是以学校专家型的队伍为主,这次的指导委员会既有管理型的又有研究型的;既有大学的,又有中专的,也有高职的;既有农业部门的学校,又有非农业部门的学校;既有学校的领导,也有政府部门的行政领导。区别之二是成员都是在职的,因为这是一个工作性的组织,这样调整工作上比较方便。区别之三是成员年轻化,有朝气。
这个建议名单是我们从以上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考虑的,最后组成了这个工作机构。这次我们聘请了四位大学研究领域里的专家,提升研究的理论高度,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希望多提建议,共同合作,加强研究,共同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次调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淡化行政领导。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组织,要尽量淡化行政领导,让大家自发地做,调动大家自身积极性。农业职业院校的校长们最关心的事情,肯定是在农业职业教育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因此,这届委员会的组成尽量淡化行政领导,除了几位省级农业厅科教处的领导以外,主要是由学校一线的专家领导组成。我们会在行政上、经济上对你们的工作给予支持,我们有什么想法也会告诉你们,请大家来研究、出主意。
三、“两会”今后要做的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研究。要研究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我们不做那种长期性的、预测性的研究,也不做历史性问题的研究,目前面临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当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农业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变革?我们的培养目标有什么变化?我们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怎样建立?我们的能力体系建设的内容等等这些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农业中专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
要结合我们的自身工作来研究,研究出结果就可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次会议上,我们确定几个研究课题,围绕能力建设如何做确立了一个大课题,下分几个子课题,另外又立了几个小课题。我们确定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后补助”,等大家研究成果出来后,以奖励的形式发给大家。
第二、指导。“两会”是一个权威性的机构,研究的结果要在教学改革上,在学校发展上给予指导。
第三、咨询。为部里、为行政部门进行咨询,“两会”的秘书处——农业职业教育研究所,要真正建成一个研究机构。
第四、交流。要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组织开展国内和国际的交流,要发挥农业职业教育主渠道作用。
第五、评价和评估。要做好评价和评估工作,这项工作与过去的督导不一样,督导是政府组织专家去干,评价是专家的自身行为。可以对学校的专业、教材及重大的课题研究等进行评价和评估。
四、几点建议:
第一、要有改革的精神,有开拓的意识,要与时俱进。工作要有预见性,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
第二、要实实在在干事。“两会”既是一个专家组织,也是一个工作机构。要实实在在地开展工作,干实事,真正干事才会有生命力。
第三、要精诚合作。任何一个组织如果合作不好,就没有战斗力,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一个组织、一个机构就要步调一致,有问题不怕争论,要有一个共同的责任感把每件事做好。
第四、要有奉献精神。我们这个机构,只有一个是专职,其余都是兼职,需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做好工作。
五、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的重点工作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的工作可分成四大块,一是农民教育,二是农业职业教育,三是干部教育和继续教育,四是高等教育。重点工作是农民教育。
在农民教育方面抓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法制建设。最近国务院颁布了《农业法》,我们提的三条意见都纳入其中,一是农业干部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教育,二是农业职业教育,三是绿色证书。现在我们搞农业职业教育是有法律依据的,《农业法》是农业的母法,以后的法制建设就有了依据,现在我们正在筹划制定农业职业教育法。
第二件事是体系建设。谁来做农民教育这件事,我们认为应有三方面的人来做;一是行政系统,即从农业部、农业厅、农业局、农业科一直到乡农业站,这也是一个指挥系统;另一个是培训系统,就是院校,有高校、中专、农广校和其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方面;我国各个行业、部门有许多学校,农业部等行政部门不可能面对所有学校,因此在指挥系统和培训系统之间还需要一个桥梁,这个系统就是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它能起到协调、组织、整合资源的作用。把这三个系统合到一起,就组建成一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我们的农业职业院校正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许多地方在整合资源,把农业中专、农广校、农机校等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培训中心。这里有的是真正合在一起,也有松散型的,但是都要承担培训任务。农业部已在农广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今后“中心”要承担大量的任务。“中心”的组织、职能等方面的建设是教育处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三件事是条件建设。条件建设要有资金,目前在农民教育这方面资金还是不少的。我们就是要用这些资金来支持地方加强体系建设,改善条件。我们现在还是每年对学校有一部分支持,但这部分钱是指导性的、鼓励性的、奖励性的,它起到一个导向性的作用。
今年要做工作:
第一、启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这个规划已经部常务会议讨论。《规划》由五个工程、一个体系组成,一是“绿色证书工程”,我们把它作为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来建设。这项工作农业部90年开始试点,94年国务院发了文件,97年农业部发了部长令,这次又写到了《农业法》中,今后大学都要参与绿色证书的培训。二是组织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这个工程是要培养农村的中坚力量,培养农村骨干。已经搞了四年,国家财政投了一个亿,地方拿出二个亿,在540多个县实施,已经培养150多万人。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这件事与我们农业职业教育有关。过去,农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面向的是农村,现在要把农民送到城里去就业,需要培训其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人才培训基层是没有条件的,重点应放在职业院校,包括条件较好的农广校,职业院校有实训基地,有实验室,有师资力量,将来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工作要落在我们身上,当然还有一些教育部门的学校。不管什么部门,只要能为农村、农业经济服务,能为我们培养人才,我们就支持。四是“远距离教育”,农广校正在做这项工作。五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就是培养新型农民企业家,培养大户。为了配合这些工程,我们要加强体系建设,体系是实现工程的载体。
第二、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我们出台一系列政策,正在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把这个问题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列为同等重要的议题。这项工作文件还没有下发,但是许多学校已被列入名单之中,一旦确定后,将会有大量的培训任务,要研究如何组织培训、怎样培训等问题。
第三、加强体系建设。
第四、制度建设。
还有一些具体工作,如同农广校、农业出版社一起为西部地区建500个农民科技书屋等等就不一一细述。总之,这些工作要靠大家支持,把我们共同的事业做好。
最后,我代表科技教育司,向长期以来对我们的工作给以大力支持的各省农业厅、学校的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向多年以来在农业教育工作上对我们教育处支持最大的中央农广校表示感谢!向长期以来为教材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农业出版社表示感谢!向多年来为“两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贡献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表示真诚地感谢!
二00三年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