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水行舟”办基地  产教结合创辉煌

::首页新闻::

   

山东省滨州农业学校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靠科技、靠教育。山东省滨州农校多方筹资,借水行舟,建设一流的教学基地,坚持产学研一体、农科教结合,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同时,带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发展。
   一、准确定位,明确指导思想
   黄河三角洲是一片年轻的仍在增长着的土地,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这一地区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经济格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努力增加农业高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高科技农业必须要有先行者,必须走“引进-→消化-→示范-→推广”之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任何方面的科技进步,必须建筑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积累和运用的基础上。期望在科学知识欠缺、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民中首先培养出高科技农业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显然不现实,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面向21世纪的中专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胜任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作能力,具有为职后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的能力,具有作为第一线生产、服务和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意志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等所谓的“关键能力”。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必须搞好教学三大支柱特别是教学基地建设,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真刀真枪”地参与社会实践,培养适岗、转岗技能和勤奋务实作风及创业品质。
   因此,滨州农校积极争取承建滨州农业高科技示范园,1997年5月获原滨州地区行署批准立项开工;经过一年的建设,1998年5 月该科技园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20家省级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园之一;2000年又被《中国果蔬》杂志命名为“优质果蔬示范基地”。
   滨州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兼有三重身份、三个职能。一是作为科技示范园,通过从国内外引进、开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的种、养、加模式,为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系列化服务提供经验和科技支持,并且要逐步形成以科技为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以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扩散,实现科技园及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二是作为教学实习基地,相关专业师生承担科技园建设和科研、生产、经营任务,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接触农业高新技术,学会操作技能,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关键能力”等非智力素质。  三是作为农业高科技企业,要高效益运作,以其盈利支撑科技园的生存,并实现其滚动发展,促进换位升档。
   有鉴于此,我们确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以良种繁育推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为龙头,以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为保障,通过引进、筛选、吸收、推广高新技术及名特优产品,推广创办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人才和生态四大效益。
   二、统筹规划,理顺体制,挖掘、利用有利于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各类资源
   首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发挥传统优势、形成产业规模、培育新型产业、推进集团经营”的基本思路,一期工程占地1000亩,设“六区一园三中心”。
   六区:一是花卉区,重点是盆花生产经营、鲜切花栽培以及承揽绿化、美化工程;二是蔬菜区,重点是新品种筛选和名特优蔬菜高产高效生产;三是果树区,重点是新品种开发和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四是农作物区,突出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和高效立体种植;五是畜禽区,突出种兔、珍禽优良品种生产示范;六是水产区,突出名特优鱼种繁育。
   一园即为植物园,集鲁北地区能够种植的树木、花草于 一园,并配套建设科技馆和游乐设施。
   三个中心:一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心,从快速繁殖名特优菜、果、花卉起步,逐步形成引、育、繁、供一体化;二是动物胚胎开发中心,开发家畜的胚胎,改善畜类种群;三是食用菌菌种开发中心。
   科技园二期工程将扩至3500亩,增设农业工业区。科技园建成后,将集教学基地、农业科研、产业开发、技术示范、游览观光和科技咨询与信息服务6大功能于一体,成为21世纪独具特色的“黄河三角洲绿色硅谷”。
   其次,理顺体制,挖掘、利用有利于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各类资源 一是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滨州市成立了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滨州农校校长和市直有关部门及滨城区主要负责人任成员,负责有关园区建设重大事宜的决策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委员会,滨州农校校长任管委会主任,负责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的决议,起草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以及日常管理、协调工作。园区内各分区和各项目承建单位,根据各自特点,组建不同类型的公司制经济实体,独具企业法人资格,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一切民事责任。这一体制,既有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力度,又有各承建单位自主、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二是合理利用、配置各类资源。其一,充分利用了滨州农校的实验设施和千亩土地;项目设置和学校专业相适应,师生可作为园区建设的主要力量。学校2 200 多万元的实验仪器设备、18万册图书、与国际互联网相连接的信息网络等资源得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其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充分挖掘了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潜力。三是明确创建主体。示范园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委员会只负责统筹管理与协调。创建主体依园区内各分区、各项目而异,除滨州农校外,还有其他8个单位,充分发挥了社会各界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新格局。四是多元筹资。财政投资主要用于建设基础设施,生产项目与设施建设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形成了财政投入为导向、集体和民营投入为主体、信贷资金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宽领域的园区投资新机制。
   三、边建设边科研边生产,农科教结合出效益
   我们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跳跃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原则,力求选准项目,力求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做到建设一块,运行一块,收效一块。近4年来,已投入资金3200余万元,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任务,下属各公司步入了正常的生产经营运转轨道,取得了显著的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蔬菜良种公司已筛选出了几个以色列青椒和番茄良种,筛选出了台湾黄金西瓜品种一个。畜禽公司繁育并养殖了鸸鹋、梅花鹿、鹧鸪、獭兔、山鸡、布尔山羊等,对当地优质牲畜鲁北黑牛进行了品种改良。水产公司,卖出良种鱼苗和优质成鱼13万余公斤,改造淡水资源养殖对虾获得成功。 农作物区筛选了旱稻良种一个、棉花新种质4个。 果树公司自行研制的双层膜连栋式加温温室,建造成本仅为进口和国内其它厂家购买的1/10和1/4,生态立体种养模式通过市科委科技成果鉴定;根据当地优质果品阳信鸭梨品质退化的情况,接受阳信县政府的委托,对其进行了改良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沾化冬枣进行了品种选育和改良,已见成效。花卉公司引进、自繁了大批盆花,并完成了300余万元的绿化工程,在盐碱地上进行了桔梗、甘草、丹参等中药材的开发研究。植物园已定植部分植物新品种。组培中心(生物工程公司)利用组培技术,繁育美国红提、无核红提、超级无核等160万株,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的葡萄产业化。家畜胚胎开发公司与内蒙古大学联合,利用胚胎移植技术,成功地开发布尔山羊和优质奶牛。食用菌菌种开发公司的基地辐射到了鲁中地区,鸡腿菇、白菇、松蘑、双孢菇等出口国外。科技园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在出科研成果和辐射、带动黄河三角洲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又掌握实践技能的农业专门人才,产生了显著的人才效益。
   滨州农校原有高、中级以上技术职务者130多人。为办好科技园,提高教学质量,1998年又制定优惠政策,广招人才。已引进相关专业硕士8名,并聘请了中国农业大学的7位博士生导师为兼职教授,对教学和科研进行指导。我们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园区建立了联系。近4年来,先后有韩国、荷兰、法国、南斯拉夫、美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乌干达等26个国家的官员、专家到科技园考察,就引进高新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以及人员培训等达成了合作意向,有的开始了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今年5月份,在中国(山东)百名海外博士创新周上,与3位海外博士达成了合作协议,并高效率运作,开始了开发耐盐碱作物和利用微生物技术改良盐碱地的研究,日本财团法人-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无偿提供的优质出口蔬菜、果树种苗品种及数量已经确定,即将组织种植试验。
   科技园建设,为滨州农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基地。他们以科技园为阵地,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教师们轮流在科技园参加生产实践和科技研究与开发;学生实行理论和实践模块教学,部分班级改全日制为工读交替制,以学习来推动实践,以实践促进学习。学生一入学就接触专业实践,使学生较早地认识专业及其知识难点,激发学习兴趣,以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根据科研和生产实践,教师组织起来编写生产流程式教材。在课堂上,按生产季节授课,按产品或作物归纳总结,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分阶段、多循环、螺旋式上升。在科技园中,学生学会了认知,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共同生活,学会了艰苦创业,学会了生存与发展。因此,学生不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更有不少学生拒绝用人单位较好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报酬,回乡自主创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天地。
   科技园建设刚刚4年多的时间,就极大地带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98年以来,滨州市委、市政府多次举办各种形式的现场会、研讨班、参观等活动,发挥科技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科技园的建设,给与会者以极大地启发。由此带动各县区、各乡镇相继建起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形成了“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带着群众赚”的示范基地网络。科技园的科研成果,诸如节水灌溉技术、名特优产品品种、保护地栽培设施、新的种养加模式,很快地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得到了推广,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在科技园掌握了实践技能的毕业生,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各级示范基地的技术骨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考察学校时对我们产学研一体化、农科教结合培养创业型人才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给予充分肯定。农业部原副部长洪绂增视察后欣然题词:“开拓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