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优势 发展校产 开辟富校强校新路子

::首页新闻::

   

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

   我校创办62年,又是籼型杂交水稻的发源地。勤奋务实、开拓创新是我校的优良校风,教学、科研并举,教、科、推三结合是我校的办学特色。长期以来,学校面向生产第一线,服务“三农”,坚持教学出人才、科研出成果、管理出经验、推广出效益四个轮子一齐转的工作方针,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足自身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教育为先导,科技为依托,兴校为目标,产教结合、教学相长、富校强校,在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出传统的农业中专教育模式
   经济体制转轨以后,教育作为一个产业,职业教育首先被推向市场,农业中专就必须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要适应这种新形势,就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培植主导产业使全校上下形成“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共识,走“产教结合,校企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
   首先是认清形势,正视现实,破除保守思想,树立大发展的观念。安农诞生在兵荒马乱的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在湘西穷乡僻壤的雪峰山下办学,60多年的坎坷,半个多世纪的耕耘,历届校领导前仆后继、承先启后,率领广大师生员工勤奋务实、艰苦创业、辛勤求索,不断闯新路、攀高峰,培养一大批合格专门人才,研究出一项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为祖国的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集约化经营对农业中专的办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核心就是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学校办成一个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于一体的育才基地,既能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又能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谋求发展的空间。
   其次是扩张视野,增强危机感,破除小农经济意识,树立大市场的观念。农业中专要走入市场,闯出市场,发挥“龙头”作用,必须要胸怀大局,敢为人先。在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和成果优势,因校因地制宜,深入探索“示范+辐射,教学+产业,学校+企业”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把学校办成“企业化的学校”、“学校化的企业”。
   再次是要摒弃消费教育意识,树立和增强经济效益意识。农业职业教育是农业教育和农业经济的结合点,它与农业经济的联系最密切,制约作用也最为显著。农业中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突出的“龙头”作用就是要结合专业办产业,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立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盘活学校资产,争取最好的效益。因此,要积极提倡“敢”字当头,树立强烈的经济效益意识,深化改革,变消费教育为生产教育,最终实现教育的综合效益。
   二、立足优势,深掘潜能,主动出击,全面促进我校教育产业化
   发挥农业中专优势,发展校办产业,既是农业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农业中专教育产业化进程的一条有效途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谈到科技和教育改革时指出: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江总书记的这一指导思想,为我国教育特别是农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我们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依靠科技开发,在保证高精尖重点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把主要力量放到实用技术、实用成果的开发上,形成科技产业群;二是优化组合校内资源,合理运作,形成服务体系产业群。
   (一)看好市场,选准项目,重点建立和扶持龙头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能充分反映我校办学特色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扶持和引导,逐步建立和形成龙头产业,创造名牌产品,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讲究信誉,扩大营销,滚动发展。如我校杂交水稻新技术开发中心,就是依托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大力推广新组合制种开发于1995年建立起来的。该中心依靠自己的成果和技术,从小到大,滚动发展,先后在靖州县甘棠镇、溆浦县黄茅园乡、洪江市熟坪乡、雪峰乡、芷江县罗旧、鹤城区石门乡等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面积从600亩发展到5000亩,每年向当地乃至全国各地(远至越南)营销杂交稻新组合种子数百万公斤,累计为学校创利润800万元,不仅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活力,而且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教学、社会效益。
   (二)总结经验,全面出击 ,不断扩大和发展校办支柱产业
   在“龙头产业”成功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经验,瞄准市场,结合专业,全面出击,发展校办支柱产业。1995年我校高级讲师黄渊基等研究成功南方砂梨新品种金秋梨,该品种具有果型规则、果实大、皮薄、石细胞少、肉质松脆、糖分含量高等优点,参加94年成都全国星火科技精品展示会获得金奖。为了将该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致富农民,旋即我们成立了金秋梨苗木开发公司,加速育苗和建立栽培示范园。几年来为社会培育了100多万株苗木建立14个开发基地,成果辐射到全国9个省区15个地州市32个县市,推广面积15万亩,产值300多万元。1993年,我们在广泛捕捉市场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园林绿化专业,从江苏句容农校引进人工铺建草坪新技术,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草坪绿化公司,6年时间建成草种基地420亩,花卉基地80亩,承建工程30多处,创利润100多万元。去年我校高级讲师王聪田等研究成功的“安农蜜香柚”,今年已变成我校苗木公司开发的主要项目,同时正在全省内布点中试,苗木开发可望在明年形成生产力。
   (三)合理配置校内资源,以最优的组织形式发挥最佳效益
教育作为产业进入市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合理配置好人、才、物、技术、成果等校内资源,广辟生源,提高教学质量,搞好就业指导,锻造新的办学产业链。
   第一,突破单一的中专学历教育框架,探索“立体型”发展道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校一直在不断地探掘和拓宽自己的办学路子,想方设法为农业生产第一线输送多学科、多品种、高质量的合格人才。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初步形成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中心,普通中专、高职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普教职教成教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办学新格局。近5年来,我校除完成计内中专、高职招生任务外,还先后与怀化电大、湖南农大、湘潭大学联合招收函授、自考等各类大专学员285名,为怀化市畜牧局培训农民技术员及兽医上岗人员300多名。
   第二,破除门户观念,开展联合办学。近年来,我校先后与贵州及本省各有关部门合作,开办了农技站长、经济作物、杂交水稻、金秋梨等短训班80多期,共培训学员1205人。开办了农村干部专修班3个,使106名在职乡镇干部受到正规学历和专业技术教育。
   第三,扩大办学规模,调整专业结构,向综合型大农业学校目标迈进。为满足农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在专业设置上采取稳定长线专业、“新设”与“派生”特色专业、涉农与非农专业相结合的做法,给学生选择专业以很大的自由度。目前,我校已由原来的6个专业发展到22个专业,人才结构由“农业型”开始转向“综合型”,在校学生由1991年的680人,发展到2400人,1998年发展到3062人。
   第四,积极稳妥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和服务工作。随着招生、分配制度“并轨”以后,学生的毕业去向直接制约着中专学生的入学率,同时影响了家长送子女读中专的积极性。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我们于1998年成立了学生实习就业处,并且在就业潜力较大的深圳设立就业办事处,较好地处理和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有事做”,形成了新的办学产业链。
   第五,充分发挥校内资源潜能,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分流人员减轻负担,集中精力抓教学,握紧拳头保重点。
   (四)强化校办企业的管理,切实提高实体经济责任人素质
我校办产业运行的前两年,由于经验不足,出现一些问题,走过一段弯路,如产权不明晰,责权利不挂钩,制度不健全,实体责任人选择不当等等,致使学校获利不多,经济效益不显著。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及时采取了措施,逐个进行清理整顿,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人员组合、利益分配、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突出效益,强化管理,使各个实体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多年来,我校在产教结合,校产开发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校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深挖各方潜力,积极推进成果物化,投身科研强校,校产富校的主战场,同时为发展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继续探索新路,为我国农业生产上新台阶再立新功。

二00一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