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结合
培养高技能人才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办学特色
|
多年来,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坚持特色办学,科学发展,在专业建设上不跟风,不追热,一心一意致力于畜牧兽医这一行业,形成了以畜牧兽医、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饲料与动物营养、兽药生产与营销、畜产品加工等品牌专业为主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体系和以“岗位-综合能力-能力要素”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其产教结合的特色办学模式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关注。
该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是:以学生进驻基地,工学结合,责任承包,师生共管的模式先在一个班级开展试点。如这个班45名学生,住在牧场,实行理论实践1:1的教学计划。一天当中,上午上两节课,下午上两节,其余时间在教师和牧场技术员指导下,承担实习牧场的生产任务,然后将这一教学模式在所有班级逐步推广。因毕业生吃苦耐劳、技能娴熟而倍受社会欢迎,实现了人才、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该院产教结合的模式主要有:
(一)校内的产教结合
1、有专业就有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和良好的校内产教结合运行机制。
多年来,该校先后建成了天宇饲料公司、动物保健品公司、动物医院、鸢疆乳品厂、养牛场、养猪场、养鸡场等校办企业。举办高职教育以来,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学院加快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各基地相继增添了先进的设备仪器,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如动物保健品公司建设了GMP车间,养殖场扩大为1000亩的畜牧科技示范园,为科研成果转化、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学生技能实训创造了良好条件,实现了有专业就有校内实训基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学院派分管领导负责,中层班子由学院确定,学院明确规定了校办企业为学生实训、教师锻炼服务的职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员工竞争上岗,实行优劳优酬,奖罚分明的运行机制,确保了校内产教结合的有效运行。
2、产教互动,协调发展
一是学院为校办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学院实行专家、教授轮岗制,每年派专家、教授进驻校办企业,负责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目前,学院校办企业生产的80多种饲料、40多种兽药、20多种乳制品都是该校的教师自行研制的。“天宇”牌饲料、兽药畅销山东,远销广东、黑龙江等十二个省市,深受社会欢迎。如依托中兽医专业研制的绿色、无毒副作用中药系列制剂,根据市场需求研制的猪用水针剂“一针肠泰”,投放市场后,深得广大养殖户青睐。学院人才和技术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长足发展,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2500万元,年创利300余万元,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现代化校内实训基地。
二是校办企业为青年教师锻炼提供场所。该校实行青年教师锻炼制度。学院规定,青年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实践经历,才能承担教学任务;学院每年有计划派青年教师到校办企业锻炼,学院几乎所有专业教师都在校办企业轮过岗,进行过实践锻炼。教师在校办企业进行锻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专职锻炼,即在企业承担具体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发任务,时间一般为1~2年;二是兼职锻炼,即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参与阶段性的工作。
三是校办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训条件。多年来,该校以校办企业为依托,实行工学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形式,通过“我示范,你观摩;你操作,我指导”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以动物医院为依托,改课堂教学为现场教学,师生结合各类病例,现场诊断,现场解剖,现场诊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动物科学专业及牧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奶牛生产、养猪生产等综合实训,师生顶岗生产,参与整个生产过程,在学中干,干中学。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熟练掌握畜牧生产组织、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各项技术。
(二)校外产教结合
该校在省内外,和400多家畜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开发、扶持了潍坊紫鸢、昌邑新昌、聊城金牌、青岛易邦、兖州绿源等46处校外固定实训基地并建立了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形成了聊城金牌、昌邑新昌、北京大北农产教结合办学模式。
其中专家常驻——“金牌模式”、公司顾问——“新昌模式”的办学模式,深受当地企业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学院派教师参与基地的计划制定,负责公司饲料配方设计、品种引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和售后服务等。同时,公司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指派技术术专家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学院教师与公司在多方面可以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进行科技开发,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教师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便利。
订单培养——“大北农模式”,使学院与大北农集团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有效推动了订单式教育。具体做法是:由大北农集团提出人才培养标准、培训计划,承担人才培训资金,并派高级管理人员定时到校授课,学院则按大北农集团的用人标准进行培养和管理,双方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全面密切合作。目前,在首届大北农班121名学生中,57名已完成学业,现已奔赴大北农各工作岗位。这种校企深度合作,用人单位最终受益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该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毕业生就业力度的有益尝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