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秘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二)

::首页新闻::



 

2003530日上午,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美丽而迷人的校园里,记者与52000级高职种子()斑的学生迎面相逢,他们有说有笑,相互谈论着自己的实习生活。

“听说从实习开始,你们就拿工资了,是真的吗?”记者早就想证实这种说法,抓住机会直奔主题。“没错!”5位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提到拿工资一事,几个学生都笑了起来。

“实习期间,实习单位每月给我们发500元工资,还管我们的食宿,除此之外,每天还给我们发补助费30元。”高维娟快人快语,把他们的“秘密”毫无保留地告诉了记者。

如今,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0级种子专业的60名学生,虽然还在实习阶段,但他们早已“名花有主”了。他们为什么如此受青睐?这要从学院推行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说起。

对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过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总是按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先文化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最后专业课来进行。”学院副院长杨贵泉说,“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有的学生毕业两三年了,却仍然进入不了状态,难以胜任岗位工作。”

    学院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不仅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且还会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履带来困难。“于是,我们决定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杨贵泉说。

    杨贵泉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和高度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审视和认识。他对记者说:“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贯通,是认识论的一般规律。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如果实践弱于理论,那么在生产中就很难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理论,来培养人才。”

    有了对教学模式在哲学高度的审视,更加坚定了杨贵泉探索一种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他认为,看轻实践,是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大问题,只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经过认真研究,杨贵泉发现,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理论学习为中心,即学生来到学校要先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然后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再学习专业课程,最后实习、就业。杨贵泉认为,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合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理论要求是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不像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则以理论学习为主,然后用实践来佐证理论。

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

    1999年,学院在植物科学系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设立了两个平行班,进行对照比较。一个按传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一个按学院设计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模式这个班依然如故,先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然后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再学习专业课程,最后实习、就业。而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班则按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

    1999年,“试点斑”的学生在学习了4个月的基础知识后,干20004 月开始进入种子生产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他们从种子播下开始,一直到种子收获结束,都在生产第一线学习实践。等到种子收获结束,这些学生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课。到了第二个播种季节,学生们又开始到生产第一线上实践课,直到种子收获结束。

    这样两年下来,“试点班”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全部提前“预订”,一抢而空。将在这里学习的学生留在自己的企业,有的企业先下手为强,干脆与学生提前签订合同。

学院组织专家对这些学生进行丁全面考核,结果出人意料。专家给予这些学生以高度评价,特别是这些学生的实践技能,格外受到专家肯定。而按传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的学生不仅在就业上远远落后于按新型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考核成绩也不及“试点班”。“试点班”就业率高了对照班27个百分点,100%就业;通过实训被单位留用的学生更是高出“传统班”32个百分点。

在此基础上,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原则,两个尝试”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个原则,即先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后建立理论教学体系的原则。两个尝试,即在课程安排上,尝试先安排实践学习,再安排理论学习;另一个尝试,即就一门课的教学来说,可以尝试先让学生动手干一干,然后归纳总结,再开展理论教学。

每个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

1999年,学院开始在植物科学系实施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他们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确定为实践对象。学院与新疆西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实粮种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同确定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先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后建立理论教学体系,让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学院为学生设计了在校“学习学期”教学和“工作学期”教学及教学评价体系。

这些学生一走进校门,学院就赋予他们双重身份,在学校学习理论时是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时是企业的员工。在校为“学习学期”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开设专业理论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到了4月份,学生即进入“工作学期”,学生就从学校转移到企业,同企业员工一起从事实践生产。

在“工作学期”,学生以学徒身份由企业安排,按企业管理制度参加企业具体岗位工作。学生直接承担具体的制种任务,在专家指导下,分工作阶段,逐步完成工作任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完成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获得教学任务。同时,还在企业管理环境中,获得非技术能力,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社会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植物科学系主任王海波告诉记者:“这些在企业经过实践学习的学生与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有很大不同,就连走路姿势、说话的口气、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打上了企业文化的烙印。”

“到了‘工作学期’我们就进入企业,我们发觉学生的思想观念等都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越来越成熟了,也越来越自信了,学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在谈到制种,头头是道,简直就是个专家。”

让学生没有毕业就成为专业技术人才

在确定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前提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确定三年制中职采用“二轮半”的工学交替模式,即进行二个“工作学期”,最后一个学期试就业。三年高职班则采用“一轮半”的工学交替模式,进行一个“工作学期”,最后一个学期试就业。“工作学期”内容以在企业中进行玉米制种为主,同时也安排学生在西瓜、甜瓜、蔬菜等制种或种子科研等技术岗位工作。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理论主要通过“学习学期”完成,通过“工作学期”实践提高,并指导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安排有三种形式:先理论后实践、先实践后理论、边理论边实践,从而使“工作学期”成为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技能和社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学生通过“工作学期”这个完整的种子繁育生产周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承担实际岗位工作。同时学生被企业视为准技术人员,与企业正式员工同等对待,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学习还可获得社会工作能力、人文素质等隐性知识技能。

学校与企业共同为学生提供“镶嵌式教学”。在“学习学期”为“工作学期”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同时,种子企业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技术、工作方法指导。学院和企业为学生编写相关的技术指导书,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供支持。在学生“工作学期”期间,每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负责1至少名学生的指导工作,每名学生根据能力大小承担4001000亩不等的种子繁育生产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