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探索振兴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首页新闻::

   

  ——记吉林机电工程学校的前进之路

    我校是一所具有四十年历史的农业工程类学校,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在经济转轨,教育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服务企业,招生就业并举,不断壮大的发展之路。
   
一、认清形势,明确思路,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改革
   
九十年代后期,中专学校实行了“上学缴费,不包分配,双向选挥,自主择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校也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一样,陷入了“招生难”和“就业难”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地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到: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是社会人才结构中不对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生不是没有价值,关键是中专培养的人才质量能否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这是市场经济向中职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面对这种挑战,要想重新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主动应变,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理论对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此,学校确立了改革与办学的基本思路,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企业,努力探索振兴职业教育的新途径。按照这个基本思路,我校制定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总体方案,将改革分为“四步走”:一是市场调查阶段。学校组织专人深入到省内和沿海地区进行调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和标准,以此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客观依据。二是专家论证阶段。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请有关专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为制定具体的教学改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制定方案阶段。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各专业学科组织教师研讨,并根据本专业确定的能力设置课程,选择教材,编写讲义,配备教师,确定本专业培养各种能力所需要的相关设备和资金。四是组织实施阶段。为了将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我们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决定》,成立了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教学改革工作。
   
二、立足市场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供需平台
   
我校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的做法,逐步建立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机制。具体改革措施归结为“五改”: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培养目标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现在企业最急需的不是管理层的干部,而是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不是“通用型”人才.而是“技术型”人才。因此,中专应当把培养目标向传统的国家干部改为第一线的操作人员,即: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服务于企业,同时使自己在服务中得到发展。
    2
、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我校遵循CBE教学理论,以适用、实用和够用为原则,根据岗位需求,将应具备的知识和应掌握的技能进行分解,各专业围绕市场调查所确定的能力,编写相应的教材和讲义。根据岗位群的需求,把相应的内容分别从多学科教材中提取出来,重新组合,将课程设置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宽基础”阶段,即教学内容不受特定工种限制,而是集合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安排教学;后一阶段为“活模块”阶段,即教学内容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设置。
   
教学计划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我们对能力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调整,目前已调整到公共能力由原来占总学时数的383%降为184%;专业能力由原来占总学时数的617%增加到742%,新增加的公共选修能力占总学时的74%。
    3
、以实训教学为重点,改革教学方法
   
实行了以实训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后,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多数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抽象的理论向如何掌握实践技能过渡;在实践操作中又启发学生去推导理论,进行双向思维。为保证在有限的教学设备条件下达到人人动手,实践课分小组进行,不同组可同时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各级按要求轮换教学。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大胆采用以“学生带学生”的方法。教师先选定有一定基础、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做组长,采取组长预先培训、后由组长各负其责、指导本组学生完成预定教学内容的办法,教师则在各组指导、答疑,解决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满足学生增加实践机会的要求,在学生课余或晚自习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可自行操作,由教师进行辅导。此外我们还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大音像、大屏幕投影、多媒体等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积极改善教学条件,鼓励教师合理使用电教手段,为实施能力教育提供了有力保证。
    4
、以学分管理为手段,改革管理模式
   
我们实施的学分制,是按能力模块计学分,掌握了该项能力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学分的组成是由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部分组成。必修学分约占总学分的80%。选修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0%。这种学分制管理办法有如下特点:(1)适应性。学生在大类专业的基础上有权选修其它专业能力,以适应自身的特点和爱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2)灵活性。体现在学习时间的弹性管理。学生提前修足学分可提前毕业,不足学分可延缓毕业,因经济困难可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3)实用性。学分的考核以实际能力考核为主,在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力求使学生获得国家颁发的专业等级证,对学生实行双证或多证制,为就业打好基础。(4)针对性。学生以达到能力目标为目的,没有不及格和降级的心理压力,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在弹性的教学周期内,实现人人成才。
    5
、以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考核办法
   
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办法,采取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多种方式并用的考核办法,如阶段考核、综合考核、职业技能考核、全国计算机网络考核等,以此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本专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
   
通过以上五项根本性改革,学校抛弃了过去的学历教育模式,实施了新的能力教育。学生毕业后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为就业安置打下良好基础,构建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供需平台。
   
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招生就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近几年,我们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了,学校教育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一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实施能力本位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效果明显突出。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改变了毕业生没人要的局面,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过去由于中职生源水平不高,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没兴趣。有些学生因上大学没希望,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到中职学校“混”几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实施能力教育后,课堂改变了教法,学生改变了学法。有些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较差,但他们爱动的优点此时表现出来,学习热情明显提高,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是招生就业形成了良性循环。由于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教育为核心,扎扎实实地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毕业生得到了社会认可,一改过去“招生难”、“就业难”的被动局面,招生、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近两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目前我校已与省内外5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我们的承诺是保证毕业生全部安置就业。由于就业安置好,也带动了招生工作,招生范围已由在吉林省内招生,扩大到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六省区。招生人数逐年增长,2000年只招生不足400人,2001年、2002年招生人数均在1300人以上,使学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