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潍农业学校
我校创建于1956年,现占地800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设有农科类、机电类、管理类专业19个。在校生3000人。教职工320人。现在,我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
实行产教结合,是农业学校办学的重要方针和基本原则,也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年的办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产教结合,就是教学与生产的结合,就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就是学校办学的主功能即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等与社会需要、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不断适应、相互促进、全面提高的结合。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自己在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努力建好校外科技示范基地、校内专业办产业基地和现代化农业的样板示范基地,以三大基地建设为载体,始终贯穿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推广四条主线,全方位多层次实行产教结合,以产教结合促学校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采取有效措施,建好三大基地,贯穿四条主线
多年来的办学实践使我们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搞好基地建设,是我们农业学校产教结合最重要的载体。没有数量可观、规模适中、层次较高、功能齐全的教学基地,产教结合就无从谈起。我校的基地建设,经历了从校外到校内,从单一到综合,从单方面突破到各基地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历程。我校在不同的时期,区别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的原则,积极抓好三大基地建设,努力贯穿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推广四条主线,使各类基地全面发展,产教结合有声有色。
(一)以校乡联合、致富农民为重点,抓好校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校外科技示范基地,是我校三大基地建设的“排头兵”。我校“建立三大基地,促进产教结合”这一思路的形成,也是首先得益于校外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80年代中后期,我校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论证,制定了“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兴建一批校外科技示范基地、推广一批先进农业技术、培养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致富一方农民百姓”的校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计划,这一计划,首先在昌乐县朱汉乡得到实施并开花结果。
昌乐县朱汉乡,地处山区,岭多地薄,原有千余亩果园,年年开花不结果,1984年以前还是个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穷山乡。我校将其定为校外科技示范基地后,为该乡制定了万亩果园开发计划,即每年发展果树3000亩,3年实现万亩果树乡,5年达到人均1亩果。
学校为该乡送去了自己繁育的树苗,并安排一名业务精熟的高级讲师担任该乡的科技副乡长,协助该乡安排、指导生产,他在该乡一蹲就是七年,成了名副其实的“常驻大使”。在具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该乡果树生产的同时,从春天的人工授粉,疏花疏果,到冬季的整形修剪,学校都结合生产季节定期分派师生到果农家中,手把手地教技术、传经验。师生与果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果树的全程管理,都有师生的直接参与。为了使该乡有一支“永久型”的技术队伍,学校就地办学,先后为其举办不包分配班3个,培养具有中专水平的技术员162名,举办各种培训班60期,培训1600多人次。现在,该乡家家都有一个懂技术、会管理的“行家”,全乡形成了“乡有站,片成网,村村都有小组长,技术工作家家能靠上”的技术网络。目前,该乡已有省级样板园20个,果树总面积达到1.8万亩,2000年人均果品收入3300元,
不仅早已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还奔上了小康。
昌乐县朱汉乡科技示范基地的不断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建立一大批校外科技示范基地的信心,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我们总结出了“校乡联合开发、派驻教师蹲点;推广实用技术,培养当地人才;学校全程参与,致富与教学相长”的校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经验。根据这一经验,在扶持朱汉乡的同时,我校先后建成了临朐县大关乡、昌邑市饮马镇果树示范基地,寿光市洛城乡、寒亭区双杨镇、安丘市黄旗堡镇粮菜示范基地,临朐县沂山林场、潍城区符山林场花卉示范基地,青州市何官镇、方山蚕场蚕桑示范基地、昌乐县大宅科乡食用菌示范基地等20多个校外科技示范基地。在校外科技示范基地举办不包分配班24个,培养扎根农村的技术人才1300名。先后推广了配方施肥、果树高接换头、矮化密植、高产麦田钾肥施用、精量匀播、果蔬保鲜、立体高效栽培、鲜切花周年生产技术等100多项实用技术。大批校外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起到了极大地拉动、促进作用。可以说,每建成一个基地,就带起一方经济,致富一方农民。一大批经济强乡(镇)、经济强村、种养大户,从我校的校外科技示范基地上崛起、壮大起来,一大批农民的技术素质因之有了跨越性提高。我校先后推出的山东省玉米高产典型村、果树管理样板乡、江北最大的花卉基地、潍坊市花卉产业的龙头基地等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现在,我校的20多个校外科技示范基地,全面开花,无一不是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样板。
(二)以专业办产业、基地产业化为重点,抓好校内教学基地建设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潍坊市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当地农民对优质“种苗”的迫切需求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为适应社会的新需求,我们及时提出了“专业办产业,基地产业化”的校内教学基地建设思路。专业办产业,就是充分发挥专业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以校内教学基地为依托,以发展“种苗”产业为重点,以突出专业特点和高新技术为特色,创造学生校内顶岗实践条件,并示范社会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使校内教学基地产业化,以达到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共同提高的目的。
各专业经过精心论证,都选择了自己的产业项目。花卉专业,建起了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年产组培苗500万株、当时是山东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技术水平最高的花卉组织培养中心;果树专业,在全市率先栽植了10亩保护地果树,建成了占地75亩、拥有20个果树新品种、以新技术新品种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基地;蔬菜专业,建起了3700平方米高标准冬暖式大棚,实现了每个教学小组管理一个蔬菜大棚的目标;蚕桑专业,利用1100平方米设施较全的养蚕楼和50亩高产桑园,发展制种项目,每年可生产蚕种1万余张。
在校内基地的管理上,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探索实施了“三共”模式,即校内基地由师生共建、师生共管,基地产品师生共销。为此,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一是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实践教学时间。各专业按照产业项目的特点调整了教学计划,从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和配合。例如冬季是发展大棚蔬菜的“黄金季节,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蔬菜专业缩短了寒假,并对教学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二是建立教师带班生产制度。每个产业项目固定2--3名以上教师带班生产,带班教师实行定期轮换,带班生产计教学工作量,建立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考核制度,经济效益与报酬挂钩等。三是建立学生顶岗实践考核与奖惩制度。按照教学要求和生产需要,为学生制定相应的生产指标。根据生产指标,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档案,并与学生的奖学金挂钩。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了学生直接参与每个生产和经营环节,锻炼了实践技能,提高了创业本领,校内基地的“种苗”产业也越来越红火。现在,我校的四大校内“种苗”基地都跃上了新的台阶:花卉专业的组培中心已扩建为潍坊市生物工程中心;蚕桑专业的制种项目,以其严格的质量誉满齐鲁,被山东省丝绸公司定为蚕种定点生产单位;果树专业的果树新品种繁育基地也成为潍坊市屈指可数的果树新品种集散地之一;蔬菜专业生产的无公害蔬菜,也成为潍坊各大酒店的“抢手货”。
(三)以应用高科技、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抓好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发展农业产业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是关键。因而,集成学校各方面的优势,以应用现代农业高科技为主要手段,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树立现代化农业的样板示范基地,是我校近年来在产教结合方面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施。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先后建成了两个高科技农业龙头企业,即潍坊市生物工程中心和潍禾示范农场。
生物工程中心建成于1996年,是潍坊市第一个专门从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企业,几年来,生物工程中心已选育、引进国外蔬菜、花卉、果树、绿化苗木等良种60多个,如以色列蕃茄、韩国蝴蝶兰、荷兰切花菊等,绝大多数品种已成为潍坊的特色和“品牌”,为我市蔬菜、花卉、果品等种植产业调整品种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比较效益,发展特色农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作出了重要贡献。潍禾示范农场是我国和以色列政府合作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化商业示范农场。一期工程全套引进以色列技术和设备,全部为自动化控制,建成了以色列现代化玫瑰温室、蔬菜温室、花卉和蔬菜种苗工厂,引进了一条果蔬、花卉脱水漂染生产线。自1998年投产以来,已为社会提供种苗3000多万株,加工果品、蔬菜600吨,并全部出口,部分新产品已上网销售,直接带动的生产基地达到10万亩,全市约有三分之二的乡镇与该场建立了业务联系。
现在,生物工程中心和潍禾示范农场已成为我校农业高新技术的转化点、生长点和实验田,通过这两个“主战场”,我校先后引进、推广了花卉、果蔬脱水加工技术、肥灌一体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微体快繁技术等近20多项先进的农业技术;兰花、冬枣的组培研究,全自动工厂化育苗的研究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引进试验成功的以色列樱桃蕃茄亩产达到16吨,方椒达到18吨,以色列长茄达到20吨。生物工程中心和潍禾示范农场融产业示范、人才培养、种苗生产、产品销售、技术推广于一身,对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成为集约化设施农业的样板,而且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农业经济信息的集散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靠山”。
二、我校产教结合的效益与启示
我校“建立三大基地,贯穿四条主线,全方位多层次促进产教结合,以产教结合促学校全面发展”这一思路的实施,使我校收到了复合性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校今后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促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总结起来,产教结合使我校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促进了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学校教学方式不能尽快转到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技术教育轨道上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基地规模小、层次低、不能适应教学需要。三大基地建设,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各专业都针对自己的特点,依托本专业的教学基地,探索实施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如蚕桑专业的“三段三穿插三循环”、蔬菜专业的“2+1”、花卉专业的模块式、机电专业的“双元制”等。教学基地规模的扩大,使学生岗位练兵有了场所;由于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从中受到了严格的训练,人人都能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绝活”,使人才质量有了可靠保证,从而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校蚕桑、花卉等专业的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
二是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锻炼造就了一支作风扎实、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师资队伍。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学校科研工作有名无实,许多老师提不出自己的科研题目,更不要说到科技部门申请立项了。产教结合,为学校科研工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广大教师立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特别是针对农业生产一线带有普遍性、关键性的问题,组织力量,定向研究,加强攻关。我校获国家专利的种子包衣技术,在转化为生产力实行产业化生产后,累计推广面积达3亿亩,增产粮食2300多万吨,增加经济效益200多亿元;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切花植物品种选育与微体快繁技术,为潍坊花卉产业的大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学校围绕农业生产急需,先后在植物组织脱毒快繁、节水农业、无公害蔬菜、果品生产、立体种植、地瓜和马铃薯脱毒高产、无土栽培等良种开发、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方面,组织力量进行科研攻关,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100多项实用先进的技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坚持高起点、高定位,不断跟踪和瞄准国际农业高新技术最前沿的新课题进行研究,力求在国际农业高新技术领域中不断有新的突破,是我校科研工作的一大特色。如我校教师自主研究开发的甲壳素提纯技术,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技术指标远高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该项技术上的研究,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医药、污水处理、食品等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将果品、蔬菜的防腐保鲜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食疗保健鸡蛋生产技术的研究上,我校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外所有蛋类不含激素和蛋鸡饲养不使用抗生素的国内外两项技术空白,为国际食疗保健蛋技术的研究开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植物细胞脱毒快繁技术研究上,我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我校研究成功的冬枣组培快繁工厂化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同等领域的空白。我校利用这一技术已培育脱毒冬枣苗30万株,直接供应于潍坊沿海盐碱地区,为该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校教师正在研究中的国际前沿课题还有10多项,其中山东省、潍坊市科委正式立项的科研课题6项。部分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服务于社会。据统计,近年来,我校先后完成市以上科研成果30项,获国家专利10项。
科研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我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研究项目分解,让学生承担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动手能力。目前,学校成立了近百个科研小组,参加学生1000多人,同学们普遍感到学的知识活了,离生活、生产实际近了。
科研工作的开展,还使学校造就了一支作风扎实、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潍坊市实施的绿色食品基地工程、观光农业工程以及城市农业等,从思路的提出到具体的实施,都融注了我校专家、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为了抓好技术推广和技术转化工作,我校成立了由骨干教师组成,由学校领导亲自带队的农业技术推广队,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足迹遍布了潍坊市的山山水水、村村镇镇。我校承担的象“丰收”、“星火”、“燎原”计划、“三O”工程、农业示范工程、菜篮子工程等大型农业开发项目,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近年来,我校先后有5名教师被委任为潍坊市5个主导产业领导小组的成员,1名教师成为潍坊市跨世纪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名教师成为潍坊市学科带头人,1名教师聘为科技副区长、18名教师被聘为科技副乡(镇)长,20名教师担任了省、市农学会、蚕学会、花卉协会的正副理事长、理事。现在,我校已成为潍坊市委、市政府在组织指导农业生产方面的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凡是潍坊市重大的农技引进、推广、鉴定工作,市领导都指名要我校的专家、教师参加。
三是促进了社会服务工作,赢得了学校在当地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位置。产教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成为我校不断攀登科教兴农新的高峰的动力和源泉。现在,除我校已建成的20多个比较稳固的校外科技示范基地、四大校内“种苗”基地和两个高科技农业龙头企业外,我校与山东省14个地市30多个县区240余处乡镇建立了业务联系,直接带动的产业基地面积达30万亩。我校还先后完成了山东省和潍坊市两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黄淮海、吨粮田、种子工程、丰收计划等大型农业开发项目74.3万亩,全部达标获奖,累计增产粮食17亿公斤,获经济效益8.5亿元。我校生物工程中心已成为潍坊市重大农业开发项目的重要依托单位,潍禾示范农场成为潍坊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的“龙头园区”。扎实有效的社会服务工作,使学校在当地经济建设中树立了形象,赢得了位置,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和肯定。我校先后被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学校、全国中等农业教育改革先进单位、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999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山东省科教兴农和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是以我校为第一会议现场召开的,也是大会发言单位中唯一的学校代表;国家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我校也是作为全国唯一的中专学校代表参加了会议并交流了自己的改革经验。自1999年以来,先后有国务委员吴仪、山东省省长李春亭等2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对我校在产教结合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产教结合,为我校全面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大措施,强化管理,使产教结合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一年六月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