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锦州畜牧兽医学校
辽宁省锦州畜牧兽医学校创建于1949年,一直是辽宁省唯一一所牧医中专,承担培养畜牧业生产所需的各级各类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重任。我校始终坚持农业中专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富裕农民的办学方向,适应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改革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之路,为我省畜牧兽医行业输送了12000多名毕业生,为辽宁省农牧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我校就已预见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畜牧业生产对不同层次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传统的封闭式的单一办学模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也解决不了提高劳动者文化科学素质的需要。为此,我校在正常招生办学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尤其是近年来,职业教育逐渐社会化、市场化,我校抓住机遇,拓宽招生渠道,面向市场办学,在多种形式、多层次办学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一、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
在多种办学形式中,我们注重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畜牧业生产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农民致富需要什么技术,就传授什么技术。我校采取了校内外结合,长短期结合,集中与分段学习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单项培训与系统学习相结合,独立办班与联合办班相结合等办学形式,直接为农村致富培训人才。这种办学形式最为灵活,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时间,自由选择培训方式,学到的知识、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学得实,见效快,所以,十多年来,这种培训班深受欢迎,共办班70多期,为省、市畜牧局、教育局、各基层场、站、公司及省内一些厂矿企业及农村培训学员3000多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如锦州郊区农民王显良,在“繁殖改良短训班”学习四个月,结业后利用所学的技术饲养奶牛十几头,每年收入超万元。他在村里办的“奶牛人工授精站”,每年为附近养牛户配种200多头,每年可收入5000多元。一户致富几户跟,几户致富带全村。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农民饲养奶牛300多头,成了锦州郊区有名的富裕奶牛村。前几年,他又办了五期“培植牛黄学习班“,请我校老师讲课,培训了100多人,并在省内各县宣传推广这项技术。一年多共植黄1000多头,每头牛可增加收入300元,全省可多收入30多万元。一位学员深有感触地说:“学了技术,发展了生产,变贫为富。”
二、招收不包分配班
1988年,职业教育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下统招统分的办学体制。我校为贯彻农业部教育司召开的“温江”会议精神,培养立志献身农业的应用型人才,已开始招收不包分配班。第一个不包分配班——牧医88—1班招生38人,在91年毕业时,经过学校与生源所在的阜新、宽甸两个县多次协商,有36名毕业生直接到县、乡两级畜牧场、站工作,打开了人才直接流向农村的道路。到91年止,我校共招收了四个班次160人,毕业后90%的学生回到了家乡畜牧业生产第一线。由于毕业不包分配,学生们没有了统招统分班学生的依赖心理,学习目的特别明确,学习兴趣浓厚,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并能根据家乡畜牧业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提高充实自己。所以,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很快就能独挡一面,崭露头角。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基层场站的技术骨干,有的还成了当地科技致富的冒尖户。
三、举办成人职工和农村青年中专班
我校根据辽宁省各市、县、乡、镇基层畜牧场、兽医站的需求,从1985年开始,举办了畜牧兽医专业的成人职工和农村青年中专班,每年招收40至100人,脱产学习三年,直接为基层场站和广大农村培养人才。到2001年止,已有近1000名毕业生返回原单位或家乡干起了养殖业,提高了省内牧医基层单位的职工素质和农村青年从业、创业本领。农村青年李翠,在牧医93—5班学习三年后,96年毕业回到家乡盘山县古城子镇拉拉屯,干起了个体养鸡。由于她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养鸡的创业实践中,很快成了县里有名的个体养鸡大户,并成立了云翠畜禽服务站,为当地养殖户服务。现在,她的养鸡场已初具规模,三栋鸡舍占地约2000M2,养鸡24000只,养禽生产过程实行微机化管理。她还开办了饲料加工厂,固定资产近百万元。更为可贵的是,她富了不忘乡亲。在李翠的带动下,全镇由原来的十几个养鸡户,发展到2000户,促进了家乡养鸡的发展。她的创业精神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的认可,她先后被省、市评为“双学双比能手”“双学双比标兵”。《盘锦日报》、《辽宁日报》都曾报道过她的事迹。
四、举办牧医专业中专自学考试班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生产第一线的职工,迫切需要提高专业技术和丰富专业知识,但是继续学习深造又会影响本职工作。学校为了解决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在1992年主动争取辽宁省自考委批准,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了牧医专业中专自学考试。学校派专人编写教材、辅导材料,突出强调实用性和适用性,并随时开展指导咨询活动。这些学员边学习、边工作,在不离岗、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就受到了正规学历教育。当年在籍学生近500人,经过三年的学习,一批学员考试合格,拿到毕业文凭。实践证明,这种形式保证了职工们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既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又学到了畜牧业生产的实用知识和技术。此举快速成为提高畜牧业劳动者和畜牧业经济管理者素质的有效手段,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招收“三定向”和乡企委培中专班
自1992年到1996年,我校一直坚持与“三定向”县区和省、市乡企局签订协议,培养地方所需专业人才。这些学生来自农村,毕业后直接回到“三定向”和委培地区,到相应岗位从事本专业工作,成为能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三定向”中专班从1992年开始招生,当时只有昌图县的20名学生。1995年我们扩大了招生范围,与省内10个县、市区签订了7个专业279人的招生协议,到1996年入学人数达到341人,规模不断扩大。
乡企委培班从1994年开始招生,当时我们与辽宁省乡镇企业局培训中心签订了委托培养水产养殖业80名新生的招生合同。1995、1996两年又扩大了招生规模,接受了锦州市、葫芦岛市乡企局培训中心委托,培养计算机及应用、畜牧、兽医、动物检疫等专业人才。同时与省乡镇企业局培训中心签订了畜产品加工、计算机及应用、畜牧兽医、动物检疫四个专业200人的定向自费生委培协议。这种办学形式,能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毕业生回到乡、镇生产第一线,也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直接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
六、采取校县联合办学形式,举办农村青年班
为了发挥学校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和示范作用。1997年、1998年先后应凌海市农业中专和鞍山市台安县及千山区成人中专的要求,在锦州市教委的指导下,签订了联办协议,实行畜牧兽医专业联合办学。凌海班招收了80名学生,在我校学习,学制二年。鞍山班学制三年,每年招收80名农村青年或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我校负责协助制定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到当地学校授课。这种联合办学,学校不必负责招生、管理、就业等项工作,可以缓解办学经费的紧张,减少实验室、实习基地的投入。通过专业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培训技能,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发挥了农业中专的辐射作用,也为辽宁畜牧业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七、与高等院校联办成人专科函授站和自考辅导站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素质和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给学生提供继续学习、提高的机会,促使职教事业向高层次发展,从1994年起,我校同沈阳农业大学,熊岳农业专科学校联办了中专或高中起点的牧医专业的成人专科函授站和成人自考辅导站。年均招生130人,使在校生、毕业生及部分社会青年获得了高等学历,提高了专业技能,就业门路更广。这种办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另外,我校正积极与有关院校协商,准备为其对口专业培养推荐优秀毕业生,使中等职业教育登上一个新台阶。
综上所述,从实际效果看,实行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确实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在相同的国家投资、相同的办学条件下,原班人马除保质保量完成了国家计划招生任务外,每年为我省培养了200—300名不同层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这些人才遍布省内各地,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民致富,达到了为“三农”服务的目的;更使我校中等职业教育深入人心,深受欢迎,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回顾过去,艰辛探索、勤奋耕耘,使我校在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中获得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如火如荼的市场经济大潮,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要审时度势,加大改革力度,以更好的形式、更多的层次,坚定不移地为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民服务。
2001年6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