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职人才的定位与培养的实践探索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本部位于大新路131号,分部位于东栅大街240号,现有占地面积243亩,校舍总建筑面积8.1万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教职工223人,专任教师152人,高中级职称占67%。学院自1999年开始招收高职学生,目前已设有农业生产与管理、蚕丝生产与经营、应用生物技术、园林与绿化工程、动物疾病防治与检疫、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11个高职专业,在校高职学生近千余人。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浙江省嘉兴农业学校和嘉兴丝绸工业学校,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已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建校50年来,特别是1985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改革求活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农业中专人才直接通向农村的路子”和“农业中专能力教育体系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而富有成效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成功之路,成为国内颇有影响省部级重点中专之一,多次得到农业部、教育部、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赞扬和肯定,何康、相重扬、何东昌、王明达、柳斌、薛驹、李德葆和鲁松庭等农业部、国家教委和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均多次来校视察,并先后被农业部、教育部授予“加强不包分配实践教学先进单位”、“中等农业教育改革先进单位”、“科教兴农先进学校”,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授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被省公安厅等授予“浙江省整顿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创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先进单位”,被中国教育工会授予“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并被命名为省、市、区三级文明单位。这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把握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准人才培养规格内涵
1.转变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把握特色理清培养思路: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也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新的国内外形势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从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正面临着世纪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观念转变的新的考验,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是第一个“抓手”。为此,学院认真组织学习了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泽民总书记有关素质教育的论述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通过举办高校教师岗位培训班,聘请苏沪杭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专家举办现代职教理论等系列讲座,选派60多名教师赴深圳等全国20多所职业技术学院等进行系统调研,开展以“树立高教观念、增强高职意识、构架高校机制”为主题的转变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等。全校上下树立了现代职教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以质取胜”的生存观、以特色办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来体现其培养目标;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要以强化实践教学、建好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基本条件;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它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特性,必须摈弃重视层次、忽视类型,崇尚理论、鄙视技能的观念,确立能力本位思想。从而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定位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应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
2.认清形势服务区域经济,定准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立足嘉兴、面向浙江、依托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人均GDP均列全国第四,乡镇企业“四分天下有其三”,个私经济已占1/3,服务业产值已达到30%左右,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的嘱托和江泽民同志沿海地区要率先现代化的要求,浙江今后一个时期将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高度化为重点,加速完成工业化、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城市化,从而实现追赶型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嘉兴市则提出了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重镇、上海南翼港口新市和江南水乡文化名城的跨世纪发展目标。我国即将加入WTO,新经济、信息化的冲击将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产业部门中新兴行业日趋发展,产业技术结构中高新技术日显上升,使得旧的职业岗位不断转换,新的现代职业技术岗位如工艺工程师、施工现场工程师、数控机床编程维修师等专业技术岗位,项目经理、作业长、建设监理等经营管理岗位和导游、市场预测成本核算员、信息咨询员等经营业务岗位以及电脑操作与编程人员、柔性加工线运行人员、集中控制室运行人员等智能操作岗位不断产生,急需一大批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学院面向市场,发挥优势,适应需求,服务基层,培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懂理论、会实践的应用技术实施者,懂经营、会管理的社会生产组织者,有知识、敢开拓的经济建设创业者,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应职岗位(群)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从事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知识经济、技术进步的跨岗能力和转岗能力;具有将自身技能与群体技能融合,发挥群体在社会变革中作用的能力,以及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
二、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职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心规划狠抓落实: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为此,学院认真制订和实施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按“立足自身培养,引进提升层次,充实优化结构”的方针,积极实施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1520”工程,即每年在教师进修、师资引进、专业(课程)建设、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科研奖励等五个方面各投入20万元,积极推行青年教师下厂下场实地顶岗制度,骨干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制度,教师参与产学研奖励制度,以及采取特殊政策,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从企事业单位中引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聘请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学者型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和著名企业家成为我院的兼职教授;聘用一批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来校任教,组建一支颇具特色的兼职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的数量、素质、结构和层次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目前,学院拥有专任教师152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135(占88.8%)人、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65人、“双师型”教师29人;从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上聘请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人。全校各专业拥有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的“双师型”专业课专任教师和各门主要专业技能课拥有的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的人数均达到了2人的要求。学院树立“科研兴院,科研兴教”理念,在原先出版论著52部、公开发表论文340篇、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10项的基础上,两年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又有了较大提高,主编、参编全国及省内教材17
部,公开发表论文161篇,获省市科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8项。
2.摸索高职教学规律,健全高职管理规范: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采用以学科本位培养人才的单轨模式,按新的模式和机制运行的高职教育,认识还未完全统一。为此,学院从高职培养目标出发开展了高职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等的研究,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思想体系、内容确定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高职教学的规律,遵循其科学性和思想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掌握专业知识和发展智力技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理论和实践、统一要求和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全面性原则,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有机结合的原则,注重人文素质培养与聚焦高新技术发展动向的原则。同时,强化高职教学管理,学院建立了院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重组了20个教研室,制订和修改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初步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导向、运行、评价、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三、面向市场设置专业,依据岗位开发课程
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学院的优势与特色,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高科技发展需要,按照行业和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是学院专业设置的原则。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对经济起着越来越强的推动作用。行业和企业需要一大批具备高等专业理论知识,又经过高等技术训练的技术、管理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院发挥原省部级重点中专嘉兴农业学校、嘉兴丝绸工业学校的特长和建有嘉兴市农村职教中心、汽车培训队、浙江省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浙江省农业技工学校等优势,1999年设置了农业生产与管理、蚕丝生产与经营2个专业;2000年设置了应用生物技术、园林与绿化工程、动物疾病防治与检疫3个现代农业类专业,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环境保护与治理、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4个工程与信息类专业和服装设计1个艺术类专业;2001年又增设汽车运用技术和轻纺产品设计与工艺2个专业,电子商务、网络技术2个专业方向,初步形成适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农业、工程为主,管理、艺术并举,较为齐全的专业格局。
2.体现岗位群变动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开发课程,进行专业建设,是办好专业的基本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行业和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这些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由教授、专家、行业领导和用人单位组成的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学院按照职业岗位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开发,基础理论课的设置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理论课的设置能充分满足技术应用范围内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实践课的设置体现产学结合的原则,重视应用性实验,重点培养创造性智力技能。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应用性,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01年学院投入20万元,组织人员全面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植物组织培养》、《设施栽培》、《种子工程》、《园林建筑设计》、《花卉装饰艺术》、《动物检疫》、《宠物疾病防治》、《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环境监测》、《污染防治》、《服装CAD》等一批实用新技术课程列入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同时,注意抓重点、创特色,确定3个院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各专业确定2-3门重点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办求体现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高职培养方案。
四、深化高职教学改革,体现技术教育特色
1.探索理论教学体系构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职理论教学体系框架由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选修课三大模块组成。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建立要做到模块问恰当的学时比例,合理的课程设置,先进的课程内容,革新的课程大纲,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等有机组合,使学生具有必需够用的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术应用方法及管理知识,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教学组织上,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注意共性教育的同时注意个性教育,部分课程如英语实行采取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对中职生源,采取适当加强了文化基础课,增加数学、外语教学学时等办法。在教学内容上,基础理论课教学突出为后继课程服务,以“必需够用”为度,学时不在多,重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拓展广度、强调应用;强调学好专业理论课程,打好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的坚实平台。在教学方式上,做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现场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方法,使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选修课模块教学中,提倡“一生多辅,一专多能”,在同一专业大类的前题下,可选学不同的专业方向,拓宽学生知识面。
2.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主线,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为此学院进行着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首先,研究和制订实践性教学计划,确保实践教学占教学总时数的40%以上;编写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实践性教学大纲和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实习实训指导;同时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并在中专农艺、蚕业、果蔬、畜牧、机修、会计、公关、服装、计算机、英语等16个工种与岗位能力考证基础上,开通了高职考证渠道,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第二,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在原有500万教学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从今年起每年投入500万元添置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修建自己的实习农场、实习工场、实习商场等实训基地,保证每个专业有l-2个特色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各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实训环境,已与嘉兴农科院、嘉兴东进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秀洲区大地苗木花卉培训中心、嘉兴汽车维修检测中心、嘉兴冶金机械厂、嘉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各地蚕种场等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系。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始终贯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强化计算机、外语等通用能力,专业专项技能教学循序渐进,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教学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建立现场课程教学模式,努力走产、教结合的路子。
总之,高职教育的实践我们还刚刚开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参照,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与探索。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树立“能力本位”思想,正确“定位”,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具有嘉职院特色的办学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