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源头活水来

     ──伊盟农牧学校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纪实

::首页新闻::

   

  中等专业教育制度从五十年代引入我国,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断发展、改革、建设,现已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骨干力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与完善,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教育领域也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在新形势下,自费大学风起云涌,自主择业已成风气,社会用人学历层次需求高移,尤其是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大中专教育并轨,把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国家不包分配,这对中专教育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不仅对中专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也使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先是生源不足。中专学校在招生并轨后,原有的包分配的“铁饭碗”被砸烂了,加之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也限制了对中专生的吸纳;许多企业又缺乏消化吸收本应属于生产第一线的中等技术人才的能力。农业生产领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又使中专生们不愿屈就进入人才市场,面对强劲竞争对手大学生,中专生明显处于劣势,致使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直接造成中专新生生源不足,形成中专办学举步维艰、恶性循环的不利局面。
  其次,伴随“计划生育”国策而来的是绝大多数青少年成为独生子女,就读学生锐减,加上“3x”班和私立高中同中专学校抢生源,尤其象农牧业这类艰苦专业,面临空前的困难。怎样摆脱困境,绝处逢生,这成了伊盟农牧学校人的一大症结。党委一班人动脑筋想办法,伊盟农牧学校的所有教职工献计献策,他们的足迹踏遍全盟一百四十多个乡、镇苏木,深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之后,又去河北、山东、深圳考察走访同类兄弟学校,最后又远行西欧等发达国家考察,经过几年的摸索、调研、学习、取经,一条清晰的办学思路终于形成了:即根据制约我区农牧业客观条件发展的风沙、干旱、盐碱等灾害,又紧邻包头,羊绒、煤碳等资源异常丰富,把伊盟农牧学校的人才优势和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变成经济优势,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农牧业中专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闯出一条新路来,这样就确定走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路子,形成以“中专为主体,职业中学和继续教育为两翼的办学格局”。
  一、对主体──中专进行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适应社会需求,为区域经济服务、示范的改革
  长期以来,内蒙古西部地区形成以农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农业经济格局;近年来第三产业又发展较迅速,根据这样的社会需求、区域经济特点,我们对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扩展在原有的农业、牧医、林沙三个专业基础上,增设了土地管理、水土保持、食品卫生检疫、农经、计算机、农电、农机、汽车驾驶维修、农畜产品加工、建筑、音乐、幼师、美术、旅游、烹饪、木工、服装等24个专业,基本上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教育、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良好服务。
 二、对办学格局的一翼──职业中学教育,我们采取“整体提高与分流教学”的办法
  ()在职业高中方面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各个专业均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四门工具课,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了保障,吸引了学生、家长的注意力。其次,对受教育者基础良莠不齐的情况,实行分流教学培养。无论专业课,还是文化课,让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收获。尤其是对于基础好、学习劲头足的学生,让其瞄准对口高职教育,仅2000年职业高中就向高一级院校输送了172名大学生,升学率达75%。这样既迎合了大部分家长的心理,又适应了社会需求,增强了办学的吸收力,使职业高中的生源有了保证。而对于分流的另一部分学生,我们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使其能学得一技之长,强化其生存能力。
  ()在职业初中教育方面
 由于内蒙古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经济非常落后,群众观念落后, 少年儿童失学情况较为严重。在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倡导和支持下,有各级妇联的热心帮助,经伊盟教体局批准,1996年让偏僻贫困地区的孩子看到了希望。四年来,累计招收了259名由全盟各旗市妇联推荐的孤儿、春蕾女童、单亲特困小学毕业辍学儿童。入学后,我们在开设必修的初中文化课的同时,又开设园艺、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专业技术课,使他们在毕业后,有条件继续升学的可上高中或中专;没条件升学的,也能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走向社会能够自食其力。
  三、“继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活力
  我们完善了“以函授为主,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从91年开办内蒙古农业系统大专自考辅导函授班以来,目前已有11个专业,累计毕业学生800余人,成为内蒙西部地区最大的函授辅导站。同时,这几年又建成了“伊盟共青团暨青年星火带头人培训基地”、“伊盟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技术培训实验基地”、“乡村干部培训基地”。先后举办了"技工培训班"、“中专后学历班”、“系统学历教育班”、“妇干班”、“村长班”、“乡镇苏木党委书记班”、“现代乡村干部管理培训班”。根据需要,长短结合,灵活办学,先后培训760多人次。
  在继续教育办学渠道上,采用自办与联办相结合的形式,与伊盟交警支队联合办汽车驾驶班,同中国农大、吉林农大、内蒙农大、包头一机工学院联合办学,有98人参加继续教育,提高现有学历。
  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路子走对了,生源不缺了,伊盟农牧学校在大环境对农业中专教育极为不利的夹缝中求得了生存,但是对于永不满足的伊盟农校人来说,谋求发展壮大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19989月经伊克昭军分区批准, 我校成为伊克昭盟青年军校,对全校教职工、学生实行军人作风、纪律的军事化管理,陶冶了师生们的情操,激发了师生的上进心,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
  由于在校党委的科学、正确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校从96年只有二十几栋平房、全区中专序列办学条件倒数第一一跃成为现在的花园式学校:占地面积1329.2,建筑面积达50076.15平方米,开设专业24个,全日制在校生3086人,继续教育注册在校生1385人,教职工294人, 现有现代化实验室29个, 仪器设备价值300余万元。同时2228平方米的科技培训中心大楼亦已动工,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4300万元;另有教学实习场1200余亩(教学农田100亩,苗圃100亩,树木园100亩,葡萄园30亩,种猪场130亩,果园120亩,蔬菜温室大棚20亩,教学养殖场20亩,绿源科技示范基地100亩,教学林场200)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付出应有回报,99年我校被确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同年荣获自治区文明单位标兵和教育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0051日党委书记兼校长王景涛同志被评为“全国劳模”。
  成功的道路从来就没有永远的坦途,我们将审时度势,深化改革,适应需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稳健地向国家级重点中专、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和国家级文明单位行列迈进。

 

00一年六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