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教产研的路子越走越宽

怎样将教学、生产、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在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上,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 ,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构建技术型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其专业设置要紧贴市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对准岗位,学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如果按照传统的办学模式,在"黑板上种田""教室里养猪""实验室里开车"是达不到要求的,必须跳出这个框框。在教学体系上应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途径,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要求为质量考核标准,依此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1.
改革和调整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由原来的1:0.7调整到1:1,把实践与理论课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规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均实行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不及格不能毕业,从教学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的到位和落实。
    2.
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技术型教学体系的要求,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上始终坚?quot;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改革过去那种课程学科化,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和严密性的做法,把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掌握并运用现有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上。例如生态养殖专业,我们将《遗传育种学》、《家畜繁殖学》等4门功课综合成《畜牧基础》,将《兽牧微生物》、《家畜传染病》等5门课程综合为《兽医基础》。而将《畜牧各论》、《外科》等课程按职业岗位的不同分解为《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等课程,通过此种融合,减少了理论教学内容的重复,而按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加大实践技能课,突出专业技能训练,该专业的改革于2001年确定为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
   3.
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主要是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比如,在技能考核上,我们依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确立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在考核前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良好的技能成绩,成绩合格者,发给职业技能合格证。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专业技能证。在考试方法上,既考理论又考实践,既考笔试又考口试。既要求单项考核合格,又要求综合素质合格,以保证学生质量。
   
二、发展经营性校办产业
   
在产业发展中,我们确立了"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强调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通过产业示范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通过顶岗实践来组织生产,在兴办产业的过程中,我们走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路子,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学科优势,加大投入,逐步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600亩,集教学、科研、生产、示范为一体的实训生产基地---"一场四园"。即集约化养猪场、水产生态园、蔬菜栽培园、花卉苗圃园、优质水果园,基本上做到了农科类每一个专业有一个基地。如畜牧兽医专业有集约化养猪场,该场占地面积200亩,有标准猪舍36栋,存栏母猪1 500头,纯种繁殖中心一个;年出栏牲猪3万头,牲猪饲养实行"工厂化"管理,按照牲猪配种、怀孕、分娩、保育和育肥五个环节组成流水式生产线。畜牧兽医、生态养殖专业的学生就在这个基地顶岗实践,学生实践时以见习工人的身份在教师指导下,34人为一组,定任务、定职责、定产量、定奖罚,与基地签订经济合同,承包生产项目,实行"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学生管理、教师指导、阶段考核、按产计酬(分)"的科学管理办法,既学知识,又搞生产,全过程参与生产和管理,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培养了管理才干。同时,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发展增加了后劲。
   
三、建立激励性科研机制
   
在实践教、产、研结合中,科研工作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科技成果的多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学术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鼓励教师、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一是制定了奖励措施,出台了《科技成果和优秀论文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例如在办法中规定,凡获得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的,学校给予重奖。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在时间、设备、资金上对科研攻关的教师和学生予以支持。三是实行倾斜政策,在评职、评优、提薪时,向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倾斜。这样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和学生投入科研的积极性。现在,结合教学、生产搞科研已在我院蔚然成风。
   
四、重视教产研实施过程
   
实践教、产、研相结合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而且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产、研结合的实践中,我们紧紧围绕职业岗位能力来组织教学,突出实践技能训练,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一些主修专业课放在顶岗实践中进行教学,把课堂设在了生产现场,教学直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效果好。例如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原先在教室里讲解生猪病理时,尽管学生将其特征背得很熟,但一旦遇到实际病例就识别判断不了。现在到现场教学,对着活生生的病理实物讲课,一听就懂,学生反映说:"这样教学,听得懂,不易忘,用得上。"又如,学生实训时,以班为单位进行生产承包,把学生分到集约化猪场,一个班分成几个组,每个组承担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生产环节,到期轮换,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生产成本核算、生产管理和产品销售全过程。学生通过一轮的生产实践,不仅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经营管理,积累了实践经验。又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学生一毕业,很快就能适应生产岗位,成为企业生产技术骨干。近两年来我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5%以上。学生毕业后有的成为了致富能手和小小企业家,有的成为省、市级劳动模范。
    2.
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实施教、产、研结合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经常亲临生产第一线,遇到的生产问题与难题也就多了,通过观察、试验、研究,找到其解决办法是教学中经常性的事情。而许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成果。因此,教、产结合带动了学校的科研工作,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同时培养了师生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生猪饲养过程中,既要猪增重,多长瘦肉,又要节约饲料。有没有这样一种方法呢?教师与学生一起搞试验、搞对比、进行研究,就有"瘦肉型生猪后期限食饲养研究"这个课题。通过实验研究,这项科研成果荣获我市科研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市进行推广。又如在种植研究方面,有"杂交水稻种子徒长苗的成因及对策""奈李开花不挂果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湘研系列辣椒推广"等成果都是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的科研成果。近两年来,获省市科研成果8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市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10项,发表有价值的论文360余篇。
    3.
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教、产、研结合中,我们将校办产业越做越大,形成了规模。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产值达3 000万元,利润250万元。如集约化养猪场每年出栏生猪3万多头,是省外贸生猪出口基地。蔬菜栽培园年产反季节蔬菜20多万公斤,推广优良种苗1 500万株以上。花卉苗圃园,年产鲜花30余万盆(支),盆景1 000余盆,绿化苗木30 000余株。优质水果园年产水果25万公斤以上,销售优质果树苗2万株以上。2001年,我院校办产业被评为全国农业院校"明星企业"。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一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遍布三湘四水,为我省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永州职院的学生能吃苦耐劳,技术过硬,动手能力强,这样的人才,我们企业最欢迎。"二是生产示范好,我院结合专业兴建的"一场四园",既是教学实习基地,又是生产示范基地,集教学、生产、示范于一体,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好,被誉为"高效生态农业模",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不断,并且纷纷仿效。三是科技推广好,近两年来,我院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0多期,培训各类人员3 000余人。共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30多项,每年有近1 500万株优良蔬菜种苗,2万多株的优质水果树苗和近7 000头良种种猪推广到农村,这些为推动当地农村的种植和养殖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