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辽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调整

扭转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中职的发面馒头”等偏向,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现实的需要———
    本报讯(记者董伟)自今年9月份开始的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调整目前已经接近尾声,全省原有的1243个专业点被压缩到1038个,经过初审和专家组听取答辩评议,又新增了90多个专业点。辽宁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说,此次调整的原则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就业导向,努力迈向高职毕业生和岗位零距离、专业设置和社会需要零距离的目标。
    据悉,辽宁省自1997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截至2003年,全省共有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65所,专业设置有六大科类、42种专业、约500个专业方向、1243个专业点,在校生15万人。为加强专业建设,辽宁先后两次修改高职专业目录,并于2000年将原专科专业统一改办高职专业,使专业设置更加贴近社会实际。
    但是随着辽宁经济建设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专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一些院校专业设置缺乏社会需求论证和产学合作背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不足、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以及就业率较低等问题也凸现出来。
    为了扭转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中职的发面馒头”等偏向,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现实的需要,辽宁省教育厅在今年9月底开始进行高职专业设置的第三次大调整。
    调整的主要方向是,要求各院校不能只根据本校办学条件来决定专业设置,不能按学科教育模式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对那些社会需求不大、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突出、就业率低的现设专业要坚决予以调整。今后新增专业要重点发展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相关的急需专业,特别是与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原材料加工基地建设和辽宁主导产业相关的专业。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和品牌专业,推进和带动学校及全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工作。
    比如,大连大学高职学院撤销了政法教育、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等8个专业,只保留酒店管理和高级护理等与大连经济发展需求更相符合的6个专业;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也把专业点从32个削减到22个,特别是拿掉了证券投资、工商管理、文秘等难以办出自己特色的专业。
    同时,各院校上报了200多个新增专业,但是通过初评和答辩以后只剩下90多个。按照辽宁省教育厅的规定,学校设置新的专业必须有社会需求状况调研报告、就业前景分析及与用人单位结合的途径及方式,如果该专业没有明确的岗位指向和必要的资金仪器设备的投入准备,将不可能得到批准。2003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30%的学校,本年度更是被取消了增设新专业的资格。辽宁省教育厅要求在参加新增专业答辩的人员中必须包括与本专业合作办学的行业或企业的人员,为该专业以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提供保证。
    强化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一些院校由于受到条件和观念的限制,往往是空口说白话,缺少应有的锻炼机会。
    针对这种情况,辽宁省教育厅借调整专业的机会规定,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要占有较大比重,一般应达到50%左右。要形成不依附于理论教学、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达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各校应逐步实现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劳动者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把目前的试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或改造成校内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要突破低层次的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相一致,形成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3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