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上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意识。
一、实施教育优先战略。1983年4月,里根政府发表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报告,激发了美国空前的一波又一波教育改革浪潮。当前,美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将教育放在“本国议事日程首要位置”。1989年,布什政府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了6项全国教育改革目标。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将6项教育改革目标增加到8项,并于1994年获得国会通过,成为《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1990年度美国教育开支达到353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6.8%,首次超过军费开支。1999年美国的教育投入增加到创纪录的6250亿美元。美国各洲40%的经费用于教育,财产税即房地产税主要支出于教育,公民可投票增减税率。
二、重点扶持职业教育。美政府早在1963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1990年通过新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联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16亿美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制度和资格鉴定制度。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有很大关系。目前美国60%以下的大学都是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中最大和最有活力的一个办学层次,培养了大批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也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于后备军。
三、重视继续教育。美国政府每年用于国民培训的资金达1000亿美元,每年有2300万人接受教育,其中工程师50多万人。美国于1996年颁布了《成人教育法》,要求所有雇主每年必须至少以其全员工工资总额的l%用于雇员的教育与培训,并逐年递增,对未达标的企业,每年必须上交其工资总额的10%作为国家技能开发资金。为鼓励企业对员工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联邦政府还在税收政策上予以优惠,允许企业将教育开支列入成本,免于征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企业界职工教育培训支出总额已超过联邦政府年全国国民教育的总预算,目前每年达2100亿美元左右,企业平均培训投资为工资总额的2%,全美有97%的企业为职工制订了培训计划。
四、争夺他国本土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美国众多跨国公司普遍重视本土人才资源的开发。除了传统的人才战略外,近年来又有新的举措。一是设立研究机构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二是设立“管理学院”或“培训中心”,加快人才本土化进程。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组建了摩托罗拉大学,每年都吸收一批中国青年学员进行培训,计划在2000年末至少训练除100个部门主管代替外籍人员。IBM公司则与我国20多所大学共同建立培训中心,目的是直接利用中国人才从限制性、本地化转向研究开发本地化。
摘自《教育资讯》2002.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