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阶段:对交往活动的反思——基础练习。这一阶段的目的为强化学生对交往学习的可信度,促进学生为进行交往学习做准备。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该以积极的、创造性的方式,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具体的有利或不利于交往的条件或因素进行思考,共同寻找改善这些不理想的交往场景的方式方法与规则。这是进行正常交往活动的基础工作,学生针对交往问题进行交往活动。教师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交往经验、他们的问题提出以及相应的看法,来组织这个阶段的练习,这里的学习活动首先应该是自发的、主动的、合作的,从而开发学生在交往方面的“潜能”。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是练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人,教师几乎不需要“输入”任何信息,只有在每次练习的结尾教师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以及相应的鼓励。对这个阶段重要的是,通过某一练习应该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不是草率结束这个阶段,因为这个有目的的“熟悉与了解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反复几次的活动。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成果应该是产品取向的,如可以是海报、写有关键语词的卡片飞塑料薄膜、文本、拼图、游戏片段等。第二阶段:促进自由谈话与讲述的练习。这一阶段的练习重在训练学生“更轻松”地谈话或者克服谈话的畏惧感、体验成就感。第二阶段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科专题,为学生练习或发挥交往能力提供一定的空间,在此尤其鼓励他们放松地、无畏惧地进行交往。首先针对那些有勇气、自我意识强的学生,训练他们以更“放松”的心态进行讲述、复述或报告。这是失败的危险不是很大,因为所组织的说话行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确”或“错误”。另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有权进行主观的阐述和预测,进行联想与表态。为达到这个目的,针对那些害怕失败而情愿沉默的人,在这个阶段要有目的地鼓励他们,设法毫无畏惧地进行谈话,让他们能体验到某种成就感,这就是所谓的“理疗法”练习,即为他们组织宽松的谈话场景,从“热身”活动开始,逐渐上升到每个孩子都应参与的活动,如自由讲述和报告,讲述幻想性故事等等。要给大多数学生机会,让他们感受到练习能带来勇气,课堂上的谈话成为一种理解自我的工具。第三阶段:相互交谈——小型交流活动。经历了自由表达阶段,要给学生机会,交替着扮演听众与演员,并且去感受在建构性对话中如何将话题转到具体主题上。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学会并尽可能内化下面几组能力:1、认真听各个谈话伙伴讲述,以便接受所讲述的内容;2、在说话时不要仅对着教师,而且要看着同伴;3、思考谈话者的问题和论点,并跟上相应的问题继续讲述;4、保持公正和友好,使各个对话者体验到受人尊重和受人鼓励;5、自己不要谈论过多,要让同伴有插话的机会;6、谈话清晰,不要给听众和理解者带来麻烦:7、避免不着边际的谈话,以及其他干扰性的评论;8、提供有质量的讲话内容,不要简单地吹牛;9、有耐心地与内向的学生沟通;10、会主持一次对话活动;11、注意遵守约定的谈话规则,征求其他对话伙伴的意见。第四阶段: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报告——演讲式的练习。交往性学习不仅仅包含自由说话和有意识的对话,而且要求讲究演讲技巧,即掌握使论证和报告有说服力的策略,学生必须拥有这种策略,因为在真实生活中没有一定的演讲技巧是很吃亏的。演讲能力不仅属于语文课,它贯穿在其他学科中,这个阶段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严格并生动地设计论据和报告,同时体验如果他扮演听众该如何去观赏一个好的演讲者。这种意义上的演讲不是说话要漂亮,或要有综合的说话能力,而是要有目的地感受专业、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相互作用,要意识到有说服力的讲演应该是具体的、清晰的和生动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练习实证地、论证和反省地、分析地飞展示性地进行谈话活动。第五阶段:综合性交往和互动游戏。上述4个阶段从不同侧面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将进行综合练习。因此这里组织的活动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能力,更多的是给学生机会,以丰富的方式相互讨论与倾听,相互论证和辩论,相互提问与回答,相互咨询与争论,表示各自的态度。并且还要评论和反省相应的交往过程和活动。具体目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应该加深对交往内涵的理解,第二方面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上某些典型、模式化的交往场面,第三综合练习应该与特定的专业问题相渗透。
摘自《教育资讯》2002.4.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