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2003年9月21日的一份报告警告说,如果贫困人口不能获得更多他们负担得起的质量更好的医疗、教育等服务,摆脱疾病和文盲——贫困人口脱贫的两个最重要的途径,对许多人来说仍是空谈。
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认为,主要的服务往往不能满足贫困人口的需要,无论是从渠道、数量还是质量上皆如此。这样就会影响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把全球贫困发生率降低一半的实现。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说:“服务不能满足穷人需要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失败或许没有金融危机显得那么突出,但其影响却是持久和深层的。当服务面向全体人民,当提倡女童入学,当学生和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过程时,服务就能产生效果。当我们采取全面的发展观念,承认母亲的教育水平将有助于婴儿的健康,承认铺路修桥能让孩子们去上学,服务就能产生效果。”
新报告引用穷人的话来描述他们获得的糟糕的服务:在加纳的阿达布亚,“孩子们得走4公里的路去上学,因为村里虽然有一所校舍,但年久失修,雨季时根本不能用”。马里农村的穷孩子上小学平均要走8公里,乍得的农村孩子上医院要走23公里。
即是穷人能够得到这些服务,服务的质量也很差。调查人员在印度对200所学校进行随机访问时发现,有半数学校在访问时没有教学活动。埃塞俄比亚有多达45%的教师每周至少缺勤1天,10%缺勤3天以上。
报告认为,服务是能够惠及贫困人口的,它列举了若干个成功的范例。印尼利用出售原油的巨额利润修建新学校,聘请师资,使学生入学率提高了1倍,1986年达到90%。乌干达的小学入学人数在5年间从360万增加到690万。墨西哥有一个项目对定期去医疗所的贫困住户及其上学的子女给与现金补助,将儿童患病率降低了20%,使男童的初中入学率提高了5%,女童提高了8%。
报告还提供了3种改进服务的方式:一是增加贫穷的服务对象对提供服务的选择和参与,这样他们就能监督和约束服务提供者。教育券计划——比如哥伦比亚针对贫困家庭的计划或者孟加拉的女童助学金计划(根据学校招收女童的人数付给学校)加强了服务对象对服务提供者的选择权,大幅度提高了入学率。萨尔瓦多采取社区管理学校的方式,家长定期到学校访问,降低了教师缺勤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加强贫困居民的发言权,通过投票以及广泛提供信息的方式;三是对穷人提供有效服务的给予奖励,对无效服务给予惩罚。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12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