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及办学经验

::首页新闻::

 

  左彦鹏

辽宁师范大学教科院

   摘 要:本文系统介绍了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从社区学院创立之初只提供转学教育课程,到现在除了提供转学教育课程,还提供生计教育课程、社区服务课程,从中总结出社区学院发展的一些办学经验,以期对我国高职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社区学院 发展历程 办学经验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史
   美国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的创建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运动(junior college movement)。初级学院运动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经由移植、创造到创新的历程中,由重视学术性到学术性与职业性并重的演变过程中展开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伟大的革新。历经百年沧桑,美国的社区学院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 社区学院的孕育与发展(1892——1944)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工农业迅速发展。1860——1894年间,美国工农业发展总值增长4倍,由占世界第四位一跃而居首位。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既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殖民地时期,美国仿照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模式培养人才,把学术性放在最神圣的地位,要求学生阅读艰深的拉丁文,根本不开设自然科学和技术类课程,也培养不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中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压力。1870——1900年的30年间,美国的人口约增加了一倍,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却以几何级速率增长,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日益增多,对精英型高等教育形成巨大冲击。这种要求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的民主化浪潮,直接导致了初级学院运动的兴起。
   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W.R.Harper)把四年制大学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称作初级学院,后两年称作高级学院。1902年伊利诺斯州乔利埃特创办了第一所公立的初级学院。这所学院是在中学的基础上逐步增设大学课程而创办起来的,是一种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即可直接就业,也可不经升学考试进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这种初级学院可以说是高中教育的延伸。公立的初级学院设在社区中心,为社区服务,故称为社区学院。
   如果说社区学院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职能的话,那么社区学院创办初期转学教育是它的主要目标。因为当时评价两年制社区学院运行情况及成就时,其主要的参照物是转学学生的成绩与适应能力,即看他们是否能较快地适应四年制学院和大学中三年级的学习。
   由于社区学院收费低,入学条件不作严格要求,科目实用、多样化,学生毕业后就业率高,吸引了众多大龄青年及转岗培训的工人。1940年时统计,全国社区学院已有217所,为社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社区学院的蓬勃发展(1945——1980)
   二战后,由于美国远离战场,而且美国实行后发制人,其经济总量激增,综合国力剧升,社会富庶,人民生活富裕,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尤其是退伍军人。国会立即通过了(退伍军人就业法),规定由政府贷款,使退伍军人安定立业,并得到在职训练,帮助他们顺利转入平民生活。该法案还资助200万退伍军人上大学,这措施使高校入学人数猛增,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
   同时美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出现巨大调整。据统计,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从1950年的50%下降到1970年的36%;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从1950年的50%上升到1970年的64%。同时,产业部门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向自动化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大量出现。这就对劳动力的智力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要求大量培养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的职业技术人才。据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47年报告的分析,在许多行业,大学本科毕业生与二年制社区学院的毕业生合理比例应为15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促使社区学院转变其主要职能,即从以转学教育为主转向以培养所在地区迫切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为主。可以说,社区学院是美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将随着美国经济不同的发展需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一阶段美国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计教育”运动。“生计教有”运动主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发展,并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个人发展终身,它反映了美国职业教育思想上的一大转变。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状态,失业不断增加,通货膨胀不断发生。人们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普遍失去信心,批评学校没有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大量的普通学校毕业生包括社区学院的毕业生没有掌握基本的足以维持生计的职业技能就“赤手空拳”地走向社会。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P·马兰进行了改良职业教育的新尝试。
   马兰提出的生计教育概念包括下面的内容:①生计教育不只是对学习职业课程的部分学生而言,而是作为所有学生所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②生计教育应当贯穿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以上程度的各种学校的所有年级中。③中学毕业生,即使是中途退学者,也要使他们掌握必要的赖以生活的各种技能。由此可见,生计教育并不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而是试图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并贯穿于个人一生的全过程。
   ()社区学院职能完善阶段(1981年至今)
   20世纪80年代美国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浪潮中,即第四产业从第三产业中分化出来,制造业的收支开始急剧恶化,信息服务产业地位日趋升高,美国经济处于转折期,总统里根上台后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旨在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保持美国经济世界霸主的地位。
   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功能的调整。美国于80年代制定的两部职业教育法案均以提高教学质量、讲求效率为基轴。通过同企业的合作,推进对职业教育学生、企业职工的有效训练。1982年的《职业训练合作法》指出:“职业训练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只是出了费用便完事了,而是要追求投资的效益——必须扩大受训者的雇用及其收入,减少对公共福利的依赖。”社区学院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在不断保持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增添新的职能。今天大多数的公立社区学院提供三种类型的服务:①升学教育。学生以毕业后升入大学三年级继续深造为目的,这部分学生占30%左右。②生计教育。学生以职业培训获得证书、学成就业为目的,约占50%。②社区服务。包括成人继续教育和工商业的培训与再培训,学生以更新知识、充实提高为目的,占20%。
   美国现有社区学院1200所,每年有1000多万学生就读。社区学院的学生占美国大学生总数的44%,新生占美国大学生总数的50%。
   二、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验
   ()根据社区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
   社区学院设立的初衷就是面向社区为社区培养区别于学术型人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可以说,社区学院围绕社区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是它昌盛不衰的奥妙所在。比如一所社区学院所在地附近如果有一些大的制药公司,它就会在环境科学和化学课程方面较强;如果学院附近是一些计算机厂家,则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多一些。我们以美国威斯康辛州(以下简称威州)为例具体说明这一点。
   威州位于美国中北部,全州人口508万,是美国第一个建立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体系的州。威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全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他们根据当地经济特点设置专业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和课程计划,使人才培养更符合本州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产教结合。威州是美国主要农业州之一,制造业也很发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威州社区学院领先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门类和课程。综合农业、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饲料等专业一直是该州的专业强项,而各个学校又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如威州北部地区社区学院造纸专业很强,促进了当地造纸工业的发展;东部地区农用机械制造和酿造工业比较发达,这方面的专业就成为该地区社区学院的强项。
   ()承担企业职工的培养任务
   社区学院为工厂、企业职工提供培训与继续教育,这是符合国际潮流的。1999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了第二届世界TVE(“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其主题即为“全民的终身教育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次大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十分强调教育与培训的有机结合,使职业教育在内涵上有所拓展,在功能上有所延伸。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科学、技术、生产明显地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各企业、事业单位的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保持和发展技术优势,就使得职工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的进步。美国作为世界科技的领头羊,在为企业职工提供再培训方面更是任重而道远。联邦政府不惜重金、拨出巨款以支持职工的技术再培训。据估计,1962年开始实行“人力开发与培训法”以来,联邦政府在职工培训方面花费的经费有800多亿美元。
   一般说来,为工厂、企业职工提供再培训的社区学院分为三种形式:①工厂企业办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创办通用汽车公司工程和工业管理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电机工程和工业管理4个专业,培养本公司需要的工程技术和工业管理人才。②工厂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据报道,科罗拉多州的全国技术大学是由18家企业和2所名牌大学联合举办的。由工厂企业资助经费,依托学校进行教学工作。②社区学院参与工厂企业的职业技术教育。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区学院注意吸收在职职工进校学习。在大学生书成年人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据统计,目前在大学、社区学院学习的成年人约占注册学生总数的29%。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在读部分时间制的学位课程。社区学院还为工厂、企业的职工开办各种有学分的短期课程,帮助他们丰富知识、提高技能。
   如奥克兰社区学院(Oakand community College),它是密歇根州最大的社区学院,在全国名列第十位,地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总部的战略要地。学校每年有6000多学生在校或企业实地选修有学分或无学分的课程。各企业和三大汽车公司及其下属的汽车零件制造供给公司都可与学院挂钩进行合同培训,许多培训项目均能按企业的具体需要制定课程内容,以求最佳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区学院的功能更加延伸,向“建立学习型组织”这一目标迈进。1995年美国知名学者社区学院联合会在一次展望未来的集会上,提出一项名为《公元2000年后社区学院的前景》的建议,其中“建立学习型组织”这一主题成为美国社区学院的焦点。可以说,社区学院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将会改变社区学院现有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社区学院将成为社区的学习中心。
   ()注重师资建设
   美国的社区学院在建设与发展中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良好运转。
   社区学院的教师,除了要符合联邦各州政府教师资格证书规定的条件外,特别强调教师的实践经验。国家规定,要成为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即使这样,社区学院还聘有大量的兼职教师,并且兼职教师在数量上多于专职教师,一般占教师总数的60%。兼职教师一般由社区内的企业家、某一领域的专家及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他们讲授的课程应用性、针对性较强。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前沿、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一般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基础理论与其他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
   社区学院注重师资建设还表现在为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进修机会,称为“弹性多元进修选择计划”。如让他们参加为期半年左右的夜校或暑期学校的进修;参加教师研讨会或讲习班;参观访问或参与课程编写、专业杂志和出版物的工作;担任视导服务工作,参加专业组织举办的地方、州或全国性的会议等活动。为鼓励进修,美国一些政府单位和私人基金会均设有教师进修奖励金,一些学校和地方行政机构也制定了有关的奖励办法。
   ()完善的法律保障
   社区学院主要服务于社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通过制定各种各样的法律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财政上的支持及政策方针上的保证与鼓励。例如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促使职业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促使农业科学和工艺进入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法律对20世纪初的早期社区学院引入职业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并保证了职业教育培养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1963年美国制定的《职业教育法》保障了对职业教育的拨款,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范围。同时它重新确立了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该法规定:处于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完成或中断正规教育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都有机会接受职业训练。《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1964年到1968年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几乎翻了一番,由450万增加到800万,各级职业教育经费总额也由1965年的6.05亿美元增长到1969年的14亿美元。

参考文献:略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4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