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的儿子”

::首页新闻::

 

    ——记北华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殿元

赵庶吏

    陈殿元1986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同年到吉林省农业学校任教,1996年从一名优秀教师提升为教务副校长(现任学院副院长),上任后他认真学习《职教法》和国家有关农业职业教育的文件,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农业职教面临的挑战,积极稳妥开展工作。面对师资队伍年轻化,他提出了教学、生产、科研一体化构想;面对只有教学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实习基地,他又提出了“专业办产业、产业促专业“的新思想;面对农业职教服务职能的变化,他提出了农业职教与地方经济接轨的科教兴农新途径。他的每个举措,每一项改革都牵动着学校改革建设、发展。1994年国家农业部授予他“全国中等农业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吉林省政府二次授予他科教兴农先进个人,1996年他荣幸地获得陈香梅女士专项基金首次表彰,1996年被确定为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后备带头人。
   
一、实施科教兴农,寻求学校有为之路
   
陈殿元把科教兴农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农业战线的专业教师,他把科教兴农作为大有作为的途径;作为农业学校的校长,他把科教兴农作为学校有为的手段。1987年他迎着省农校与双辽县横向联合的春天,举起科学的“火炬”,从课堂走向田野,他在双辽的盐碱地上开发水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带领农民进行科学致富。几年来,他先后开展各种类型的水稻培育培训班36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在盐碱地上开发水稻3120公顷,创造经济效益1560多万元。水稻开发的成功,使双辽的农民由穷变富了。
   
双辽的父老乡亲都还记得,1989年春,他带领四名学生下到双辽的“黄土高坡”服先镇,进行水稻育苗试验。那里土地面积大,除了风沙就是荒芜人迹的大碱甸子,一刮大风,沙碱弥漫,白茫茫的,满眼天地相连!这地方能种水稻?他心里也曾有过疑问,但疑问并没有挡住他的勇气,漫漫的风沙也没有冲淡他的信心,他面对着各种困难义无反顾地迎了上去。育苗开始了,当地农民从没见过水稻,他只好带着学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做示范。一次,他进大棚指导农民摆盘,头不慎被铁钉刮开一个口子,鲜血顺着鼻梁住下淌!他不在意,简单处理一下又接着干。可没过几天,他脑袋发胀,脖子发硬,病倒了。镇长急忙把他送到县医院,诊断是“破伤风”!医生观察他脖子还能动,还能说话,就断定病情没有发展。陈殿元惊喜万分,高兴之余他又想到,眼下正是育苗播种的紧要关头,他不顾医务人员的阻拦,急忙返回镇里。镇长在农民中集资8000多元,送到陈殿元面前说:“快去长春看吧,这可大意不得!”陈殿元心里顿时涌起一股热浪,眼里闪着泪花说:“乡亲们这样珍惜我的生命,我也不能白活!一定要把水稻开发成功,把咱这儿变成大粮仓,用我这条命换了也值!”
   
1992年经过五年的努力,双辽县水稻开发取得了全面胜利,累计开发水稻255万亩,创经济效益32亿元,学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嘉奖,并授予“育人兴农,功绩显著”大型牌匾一块,他本人被授予科教兴农先进个人,在水稻开发过程中开展的《双辽县水稻开发“132”工程》获省政府农业科技成果二等奖;《双辽县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获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东西辽河流域低洼易涝地开发种稻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获青年科技成果交易会三等奖;《吉林省水稻物产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而对成绩,他淡淡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些都是应该做的”。同时,他又开始选择新的项目,继续开展科教兴农工作,1995年,他看到永吉县金家乡农民因不懂果树栽培技术,造成有山靠不上,有树不结果,有果不值钱的局面。他便同园艺科教师一起深入金家乡每一村每一户,查遍每—片果园每一棵树,得到第一手材料后,向金家乡政府共同研究制定了金家乡果树发展规划,开展了《万亩果园开发及小康乡建设》项目,经过三年的努力,于1997年圆满完成了此项目,累计开发果园800公顷,年创产他8000万元,获纯效益800万元。此项目获得吉林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
   
目前,面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面对农业结构的调整,陈殿元又把科教兴农工作重点转向生态农业的研究上,1998年他又申请作为吉林市昌邑区城郊高效型高科技绿色园区的技术依托,开展了《300亩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以EM技术为主体,运用生态原理,综合组装生物、生态农业技术,构造生物链,形成生态圈,建立生态园,此项目的技术指标是园内产品全部实现无公害,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目前,项目中无公害养殖的绿色肉鸡和EM鸡蛋已通过国家绿证办检验,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该项目运行后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二、深化教学改革,把握学校生存之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人才的竞争必将激发教育的竞争,尤其是农业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服务职能的变化,都要求农业职业院校必须顺应形势需要,深化教学改革。为此,陈殿元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职教先进的办学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职业院校新的办学模式、培养模式、以创养教模式、与地方经济接轨模式,为学校生存、发展找出路。一是抓住机遇,在全面实行招生并轨同时,开展多层次办学,例如开办村级干部正规化培训试点班,各类师资培训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工程中专学历试点班等。二是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销对路人才,为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他率领教师跑遍了吉林省九个地区,26个县市,汗水洒遍了乡、镇、村,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了专业结构。1998年新增设了农业教育、花卉、动检、农村审计等专业,而且试办了十个专业的高职班,力求使专业适应或超前适应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相一致。三是借鉴国外职教的先进经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在他的领导下,全校教师积极开展能力教育体系试点工作,1998年他亲自组织学科主任及骨干教师开发能力教育体系教学计划,并被省农业厅作为样本,并指定由他负责组织开发全省农校31个专业能力教育体系教学计划,已通过省教委审批,1999年在全省农校中试行。
   
三、倡导产教结合,夯实学校发展之路
   
面对固定资产700万元的设备,只有教学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他提出了教学、生产、科研一体化,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根据我校教师队伍年青化特点,他要求青年教师下场参加一线生产劳动提高动手能力,丰富生产经验,并结合生产搞科研,做到教学、生产、科研一肩挑。大胆转变实习“三场”管理体制。实行“科管场”。即学科主任担任三场场长,专业教师担任技术员,学生下场顶岗实习担任技术工人。使三场不但发挥教学功能,同时具有创收功能,三场实力增强了,他又及时提出:专业办产业,产业促专业的新思路,使三场都拥有实力较强的产业,如牧医科创办了“种猪场”;农学科创办了“农业新技术咨询中心”。短期几年,实习三场扭亏为盈,同原来只为教学服务,转变成为地方经济率先垂范,为学校发展增强造雪机能。因此,实习基地不但培养和锻炼了大批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而且成熟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可以说实现了经济效益、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农业技术学院)